慈云 (雲) 寺
①在今山西天镇县城西街。始建于唐。原名法华寺。辽开泰八年 (1019) 曾大修。明宣德五年 (1430) 千户熊谅奏改今名。
②在今江苏淮阴市。清雍正十三年奉旨动帑兴修,乾隆四年 (1739) 建成。为清江浦六大寺之首。乾隆写有慈云寺詹礼诗。
③在今四川重庆市南岸区玄坛庙南侧狮子山。始建于唐。清乾隆二十二年 (1757) 重建。原为观音庙。1927年由云岩法师 (慈云和尚,人称八指头陀)扩建,成为僧尼同庙的 “十方丛林”。
①在今山西天镇县城西街。始建于唐。原名法华寺。辽开泰八年 (1019) 曾大修。明宣德五年 (1430) 千户熊谅奏改今名。
②在今江苏淮阴市。清雍正十三年奉旨动帑兴修,乾隆四年 (1739) 建成。为清江浦六大寺之首。乾隆写有慈云寺詹礼诗。
③在今四川重庆市南岸区玄坛庙南侧狮子山。始建于唐。清乾隆二十二年 (1757) 重建。原为观音庙。1927年由云岩法师 (慈云和尚,人称八指头陀)扩建,成为僧尼同庙的 “十方丛林”。
明景泰三年 (1452) 置,在今河北唐县西北倒马关。明景泰元年(1450年)置,治今河北省唐县西北倒马关。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裁。
在今江西上饶市西。《明一统志》 卷51广信府上饶县: 槠溪在 “府城西十里。源出灵山,西流入上饶江。多槠木,故名”。
一作罗碌山。在今广西武宣县东南一百五十里。明代为瑶族聚居地。《明史· 广西土司传》: 洪武二十年 (1387),知府沈信言: “广西布政司参议杨敬恭为大亨、老鼠、罗碌山生瑶所杀,官军讨之,‘贼’ 登岩
在今江苏海门市东南长江滨崇海镇村。清光绪 《海门厅图志》 卷9有崇海镇。
在今河南南阳县南。《后汉书·胡广传》:“以定策立桓帝,封育阳安乐乡侯。”《水经·淯水注》:“淯水又径安乐乡北。汉桓帝建和元年封司徙胡广为淯阳县安乐乡侯。今于其国立乐宅戍。”
亦名五陇阪。在今陕西彬县南。《元和志》卷3新平县:五龙原“在县南三里。原侧有五泉水,因名”。《资治通鉴》:唐武德七年(624),“世民与虏遇于豳州,勒兵将战。己卯,可汗帅万余骑奄至城西,陈于五陇阪”。
在今福建南安市北。元至顺间 (1330—1332) 置泸溪巡司于此,明洪武二十年 (1387)废。
①又称南市。隋东都三市之一。在今河南洛阳市隋唐故城西南部。《大业杂记》载:“大同市周四里,在河南县西十里。”徐松《唐两京城坊考》说:此市“周四里。市开四门,邸一百四十一区,资货六十六行”。唐迁于固本坊
在今山西五台县东北五十五里佛光山腰。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唐大中十一年(857)重建。寺依山筑,山因寺名。隋、唐时颇为兴盛。原有一座七间三层的弥勒阁,宽七间,有三层。高约32米,是五台山著名佛寺,唐会昌
唐代宗李豫的陵墓。在今陕西富平县西北。宋敏求《长安志》卷19富平县:“代宗元陵,在县西北三十里檀山永润乡管村。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