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州
元元贞元年 (1295) 升慈利县置,属澧州路。治所在今湖南慈利县北。明洪武二年 (1369) 复改慈利县。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慈利县为州,治今湖南省慈利县北。属澧州路。辖今湖南省慈利县地。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为慈利县。
元元贞元年 (1295) 升慈利县置,属澧州路。治所在今湖南慈利县北。明洪武二年 (1369) 复改慈利县。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慈利县为州,治今湖南省慈利县北。属澧州路。辖今湖南省慈利县地。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为慈利县。
即平地松林。在今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和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一带。
在今湖南澧县东一里澧江中。暑夜无蚊,人以为仙尝眠此。明曹学佺《名胜志》:“唐李群玉读书之所。”
唐天宝元年(742)置,属静戎郡。在今四川理县东北。《寰宇记》卷80霸州:“牙利县去州五里。在小聋山上村置。”乾元元年(758)属霸州。后废。古县名。唐天宝元年(742年)置,治今四川省理县北。属霸州
一名新店。即今湖北大悟县北三十六里大新镇。清尹耕云《豫军纪略》卷1: 同治三年(1864)四月,太平军“由应山大新店、双桥镇,驰奔广水驿”。
即今吉林九台市西南卡伦镇。《清史稿·地理志》:吉长铁路四站“饮马河、卡伦、长春、头道沟”。
①北宋熙宁五年(1072)废延陵县置,属丹阳县。即今江苏丹阳市西南三十五里延陵镇。②北宋置,属穰县。在今河南新野县境。在江苏省丹阳市西南部、简渎河两岸。面积32平方千米。人口2.4万。镇人民政府驻延陵
即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北之别利措瓦山。清光绪《吉林通志》卷19:伊噜山在“三姓界,距吉林城东北一千六百九十里”。
即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东北腊普河,北流转东汇入金沙江。“腊普” 又作 “喇普”,藏语意即神川。《新唐书·南诏传》: “牟寻遽遣兵五千人戍吐蕃。乃自将数万踵其后,昼夜兼行,乘其无备,大破吐蕃于神川,遂断
明置,属宁番卫。在今四川冕宁县北。《方舆纪要》卷74番卫军民指挥使司“乌角关”条内:“卫北二十里有北山关, 皆为戍守处。”清设把总驻守。
①西汉置,属蜀郡。治所在今四川崇州市东南三十里江源场东。西晋末废。东晋永和中改汉原县复置,为晋原郡治。治所在今四川崇州市西北六十里怀远镇。北周改为多融县,寻改为晋原县。 《华阳国志》作者常璩为江原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