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通县
亦作通明县。南宋绍兴中改明通院置,属达州。治所在今四川城口县西南一百四十里明通镇。一说在今万源市东南一百二十里旧院镇。元至元二十二年 (1285) 废。
古县名。南宋置,治今重庆市城口县南明通镇。属达州。元废。
亦作通明县。南宋绍兴中改明通院置,属达州。治所在今四川城口县西南一百四十里明通镇。一说在今万源市东南一百二十里旧院镇。元至元二十二年 (1285) 废。
古县名。南宋置,治今重庆市城口县南明通镇。属达州。元废。
在今广西田东县东南。《明一统志》 卷85向武州: 坡州山 “在富劳县北三里。山形如虎,又名虎山”。
在今陕西大荔县境。《晋书·姚泓载记》:东晋义熙十二年(416),羌人起兵反后秦,后秦将姚宣“弃李闰,南保邢望”,即此。十六国时地名。确地未详,疑在今陕西省大荔县境。《资治通鉴》:东晋义熙十二年(416
在今四川什邡县南。《寰宇记》 卷73什邡县: “雍齿山在县南四百步。《汉书》 封雍齿侯国。《汉书》 高帝六年封雍齿为什邡侯,至汉元鼎五年,以酎金国除也。” 《方舆纪要》 卷67什邡县: 雍齿城“今城南
即河包场。今为贵州湄潭县东北八十六里西河乡驻地。清康熙 《湄潭县志》 作 “河包场”。因姚村河环绕三面,故名。
在今安徽泾县东南六十里茹麻岭口,南通旌德县。明置巡司于此。
1938年由焉耆县析置,治所在和通苏木 (今新疆和静县)。取和硕特安定之义。1941年改为和靖县。1938年由焉耆县析置,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县和静镇。1944年升县。
在今四川武隆县西北。《舆地纪胜》卷174涪州:七龛山“在武龙县北一十五里”。《方舆纪要》卷69武隆县:七龛山“在县北二里。山高大,上有七穴”。
即今江苏江都市东南大江北岸三江营,隔江与圌山遥对,为江防要地。清康熙间曾设盐政同知于此,雍正间改三江营同知,设盐务道统领之。
西汉置,属胶东国。当在今山东东部。东汉省。
①在今山西应县东北三十里。《清一统志·大同府》:龙首山“在应州东北三十里。一名边耀山。高峰相接, 长二十余里, 上有神农庙”。②在今辽宁铁岭市东。明《全辽志》卷1铁岭卫:龙首山“在城东二里, 上有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