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枧山
在今安徽宣州市东南七十里,接宁国县界。《方舆纪要》 卷28宣城县: 柏枧山在 “府东南七十里,与宁国县接境。山之阳,即文脊山也。谿谷邃深,峰崖回曲,飞流界道,跨岫为梁”。《江南通志·山川六》: “昔山僧以柏皮为枧,引水入厨,因名。”
在今安徽宣州市东南七十里,接宁国县界。《方舆纪要》 卷28宣城县: 柏枧山在 “府东南七十里,与宁国县接境。山之阳,即文脊山也。谿谷邃深,峰崖回曲,飞流界道,跨岫为梁”。《江南通志·山川六》: “昔山僧以柏皮为枧,引水入厨,因名。”
北宋置,为羁縻添州治。治所即今广西百色市。元废。
辽统和八年 (990) 置,属上京临潢府。治所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东南查干木伦河西。金废。古县名。辽统和八年(990年)置,治临潢府郭下(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东南林东镇南古城)。金废。
在今台湾省澎湖县东,龙门港西南约五里。清蒋毓英 《台湾府志》 卷3: 香炉屿 “屿有三层,形如香炉,故俗为香炉屿”。
在今广西田阳或田东县境。《方舆纪要》卷111田州: 凌时镇“在州境。嘉靖七年,王守仁抚定田州,土目卢苏等因分州地置十八巡司”。其中有“凌时”。
①在今河南洛阳市东。《晋书·姚襄载记》:东晋永和八年 (352),姚襄与前秦将高昌、李历 “战于麻田”。②即今江西宁都县北麻田。1933年中央革命根据地置洛口县治此。在今河南省荥阳市境。《资治通鉴》:
唐置,为羁縻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北境。唐羁縻州。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以突厥苏农部置,属定襄都督府。确址不详。后侨治宁朔县(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界。
又作昂阿下水、下水。即今内蒙古凉城县东北岱海。《辽史· 天祚皇帝纪》: 保大四年(1124) 七月,“率诸军出夹山,下渔阳岭,取天德、东胜、宁远、云内等州。南下武州,遇金人,战于奄遏下水,复溃”。《三
①即今河北磁县西南四十里岳城镇。明嘉靖 《彰德府志》 卷3: 磁州市集有岳城。清同治 《畿辅通志》 卷51磁州图: 西南有岳城镇。②本名岳城店。即今河南正阳县东北九十里岳城乡。1921年改名岳城镇。在
在今四川南江县东北。《舆地纪胜》卷187巴州:十二峰在“难江县四十里。马盘湾巉岩耸秀,大小十二峰最为奇观。有客题诗云:插立翠峰屏十二,为君唤作小巫山”。《方舆纪要》卷68南江县:小巫山在“县东北五十里
亦作亚父山。在今江苏徐州市南。《魏书·地形志中》:彭城县有亚父冢。《宋书·张畅传》:元嘉二十七年(450),魏“(拓拔)焘始至(彭城),仍登城南亚父冢,于戏马台立氈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