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关
①在今安徽金寨县西南境。《方舆纪要》卷50商城县 “铜罗关” 条下: “又栗子关亦在县东南百四十里,接罗田界。以山多栗而名。”
②在今湖北罗田县北一百八十里。《方舆纪要》卷76罗田县 “岐岭关” 条下: “又有栗子关,皆抵英山县界。”
③即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西六十六里板栗坪。《方舆纪要》 卷81沅州黔阳县: 栗子关 “在州西。甚陡峻”。
①在今安徽金寨县西南境。《方舆纪要》卷50商城县 “铜罗关” 条下: “又栗子关亦在县东南百四十里,接罗田界。以山多栗而名。”
②在今湖北罗田县北一百八十里。《方舆纪要》卷76罗田县 “岐岭关” 条下: “又有栗子关,皆抵英山县界。”
③即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西六十六里板栗坪。《方舆纪要》 卷81沅州黔阳县: 栗子关 “在州西。甚陡峻”。
1923年析拜泉、青冈二县地置,属黑龙江省龙江道。治所即今黑龙江省明水县。1929年改为明水县。1923年由青冈、拜泉二县析置,治三里三镇(今黑龙江明水县明水镇)。1929年升县。
北宋置,属通远县。在今甘肃环县北四十里。后废。
西汉初置,属太原郡。在今山西静乐县西。后改为县。西汉初封靳强为侯国于此,治今山西省静乐县西。后国除为县。
明洪武十五年 (1382) 置,属云南都司。治所即今云南楚雄市。清康熙七年 (1668) 废。
在今陕西凤县西南。《金史·章宗纪》:泰和六年 (1206),宋四川宣抚副使吴曦降,右监军遣兵趣凤州,完颜纲遣 “张仔会吴曦于兴州之置口”。即此。
在今山东高青县东南高城镇东南隅。《方舆纪要》卷35高苑县“隔会水”条下:“又马厩湾,亦在县东南。相传齐桓公牧马处。”
①在今安徽贵池市西南六十里。《方舆纪要》卷27贵池县:白面山“在府西南六十里。雪岩拱此,如傅粉然。下有白面渡”。②在今湖北嘉鱼县南。《宋史·韩世忠传》:刘忠叛,“有众数万, 据白面山, 营栅相望”。即
在今江西遂川县东。《方舆纪要》 卷87吉安府龙泉县: 焦源坳 “在县东三十里,为南康间道”。
亦作章卢山。在今四川宝兴县南灵关镇处。《元和志》卷32卢山县:灵关镇“在县西北六十里车灵山下, 山有峡口似门, 阔三丈,长二百步”。
①又名辟邪渡。即今江西南昌县 (莲塘镇) 东南武阳镇。《明史·太祖本纪》: 元至正二十三年 (1363),“太祖自将救洪都。癸未,次湖口,先伏兵泾江口及南湖嘴,遏友谅归路,檄信州兵守武阳渡”。即此。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