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榆社县

榆社县

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属韩州。治所即今山西榆社县。《元和志》 卷13: “因县西北榆社故城为名。” 大业二年 (606) 废,义宁二年 (618)复置。唐武德三年 (620) 为榆州治,六年 (623) 改属辽州。北宋熙宁七年 (1074) 废。元祐元年(1086) 复置。蒙古至元三年 (1266) 废,六年(1269) 复置榆社县。民国初属山西冀宁道。1930年直属山西省。


在山西省东部、太行山西麓。属晋中市。面积1699平方千米。人口13.8万。辖4镇、5乡。县人民政府驻箕城镇。西晋析涅氏县置武乡县,属上党郡。十六国后赵为武乡郡治。北魏延和二年(433年)改武乡县为乡县,移治今武乡县东南故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乡县置榆社县,因县西北榆社古城而名。据《汉书·地理志》太原郡榆社县注:“《汲冢周书》:昔烈山氏,帝榆罔之后,其国为榆州。曲沃灭榆州,其社存焉,谓之榆社。”属韩州,县治在今榆社县社城镇。大业二年(606年)废榆社入乡县,义宁元年(617年)再析乡县重置榆社县,治今址。唐武德三年(620年)析榆社县置偃武县,属榆州;六年废榆州及偃武县,榆社县属辽州。先天元年(712年)改属仪州。天宝元年(742年)属乐平郡。乾元元年(758年)属仪州。中和三年(883年)仪州改辽州,榆社属辽州。五代因之。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并入武乡县;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榆社县,属辽州。金因之。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并入辽山县,六年复置,属辽州,县治在今址。明、清因之。1914年属冀宁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1943年榆社分置二县。1944年并为榆社县。1949年属榆次专区。1958年榆社、武乡二县合并,属晋东南专区。1960年二县分治,恢复榆社县,属晋中专区。1968年属晋中地区。1999年属晋中市。浊漳河、泉水河、云簇河、武源河、东河、南屯河流经境内。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农产以小麦、谷子、玉米、高粱、豆类、薯类、油料作物为主。特产阿胶。矿产有煤、铁、锰、石膏、油页岩等。工业有煤炭、冶金、化工、制药、机械、建材、针织等。太焦铁路和208国道、太邢公路经过县境。名胜古迹有禅山崇圣寺、响堂寺石窟、福祥寺、文峰塔、南村造像、赵王石勒墓及大量古生物化石。


猜你喜欢

  • 二仙洞

    即今四川巫溪县北三十里宁厂镇二仙山上之仙人洞。《舆地纪胜》卷181大宁监:二仙洞“在监东北十七里,盐泉之侧。峭壁上有石纹,若人相对起伏状。旁有洞,深广莫测。洞中有双松, 中有石塌。前有一池,泉流如注,

  • 曲安县

    北魏景明中置,属广平郡。治所在今河北曲周县东北四十里。北齐废。古县名。北魏景明中析平恩县置,治今河北省曲周县东北。属广平郡。北齐废入斥漳县。

  • 金坡镇

    在今河北易县西五十里金坡村。明洪武七年 (1374) 于此置巡司。嘉靖中废。

  • 阿克苏

    即今新疆阿克苏市。清乾隆《西域图志》卷16:阿克苏“垣墉陡峻,北踞崇冈,四城连峙,每城周里许,皆南向,外以一大城垣环之。所踞高厓二十余丈,三城皆小而固,洵形胜地也。城内偏东界以长河,源发北崖,南流出于

  • 回溪阪

    一作回溪。俗名回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雁岭关东南。《后汉书·光武纪》:建武三年(27),“邓禹及冯异与赤眉战于回溪,禹、异败绩”。又《冯异传》:“异弃马步走上回谿阪,与麾下数人归营。”李贤注:“回谿,今

  • 昌图府

    清光绪三年 (1877) 升昌图厅置,属奉天府。治所在今辽宁昌图县西老城镇。辖境相当今辽宁昌图、康平县,吉林四平、双辽、梨树及公主岭等市县一带。1913年改为县。清光绪三年(1877年)升昌图厅置,治

  • 汐止镇

    即今台湾省台北县东北汐止镇。旧名水返脚, 日本占领期间于1920年改名汐止。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设汐止镇。在台湾省台北县北部、基隆河中游。面积71.3平方千米。人口约8.1万。清代属淡水县,192

  • 蒲圃

    在今山东曲阜市东。《左传·襄公四年》:“初,季孙为己树六槚于蒲圃东门之外。” 又,十九年(前554),“公享晋六卿于蒲圃”。又,定公八年 (前502),“将享季氏于蒲圃而杀之”。即此。

  • 宿预县

    东晋义熙中置,属淮阳郡。治所在今江苏泗阳县西北郑楼乡古城。北魏太和中为宿预郡治。据《舆地广记》 卷6称: “晋元帝督运军储,以为邸阁,因置宿预县及宿预郡。” 北周为泗州治。隋大业初为下邳郡治。唐武德四

  • 交阯

    即交趾。泛指今五岭以南地区。《墨子·节用》:“古者尧治天下,南抚交阯,北降幽州。”《史记·五帝本纪》:帝颛顼,“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又帝舜“南抚交阯,北发”。《正义》:“阯音止,交州也。”即“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