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永阳县

永阳县

①南朝宋置,属随阳郡。治所在今湖北广水市北。南齐属随郡。西魏改为吉阳县。

②南朝梁大同二年(536)置,为应州治。治所即今湖北广水市。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应山县。

③东魏置,属阳安郡。治所在今河南确山县东北。北齐废。

④隋开皇十年(590)置,属易州。治所即今河北涞水县。十八年(598)改名涞水县。

⑤隋改营浦县置,属永州。治所在今湖南道县西四十里营山下。大业初属零陵郡。唐贞观八年(634)省入营道县。天授二年(691)复置,属道州。治所在今湖南江永县西五里白塔山。天宝元年(742)改为永明县。

⑥唐景龙三年(709)置,属滁州。治所在今安徽来安县北瓦岗村。《寰宇记》卷128永阳县:“取县北永阳山为名。”五代南唐升元二年(938)改为来安县。


古县名。(1)南朝宋置,治今湖北省广水市北。属郢州。西魏改名吉阳县。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年)复置,治今湖北省广水市。为应州治。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应山县。(2)东魏置,治今河南省确山县东北。属阳安郡。北齐废。(3)隋开皇九年(589年)以营浦县改名,治今湖南省道县西。武德中移治今湖南省江永县西。隋、唐属道州。贞观八年(634年)省入营道县。武周天授二年(691年)复置,治今县城东南圳景村。属道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名永明县。(4)唐景龙三年(709年)置,治今安徽省来安县。属滁州。五代南唐昇元二年(938年)改为来安县。


猜你喜欢

  • 青墩遗址

    在今江苏淮安县西北四十四里、沙岗镇东南四里。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1976—1979年进行过三次发掘,发掘面积49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3—4米。可分三期: 早期接近南京北阴阳营文化,该层有木结构建筑

  • 永宁宣抚司

    元至正中改永宁路置,属四川行中书省。治所在今四川叙永县西南。明洪武四年(1371)降为永宁安抚司,移治今四川叙永县东城。八年(1375)复升为永宁宣抚司,属四川布政使司。辖境相当今四川叙永、古蔺二县及

  • 西高山

    在今河北赤城县西南。《方舆纪要》卷18龙门所:西高山在“所西五十里。山高耸,登其巅可以远望”。

  • 锁山门

    在今江西铅山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85广信府铅山县: 锁山门在 “县西七十里。山溪险仄,昔时胆水出此。其水或涌自平地,或出自石罅。《神农本草》 云,胆水能化铁为铜。宋时为浸铜之所,有沟漕七十七处。兴

  • 平周县

    ①西汉置,属西河郡。治所在今山西介休市西(一说在今山西灵石县境)。东汉末废。②南朝宋改平州县置,属北巴西郡。治所即今四川平昌县。梁普通六年(525)改为平州县。③亦作平州。南朝宋置,属白水郡。治所在今

  • 希玄寺

    北魏熙平二年(517)建,即今河南巩义市东北十六里大力山下巩县石窟寺。东西魏、北齐、隋、唐及北宋,相继在此凿窟造像。宋代名十方净土寺。清改名巩县石窟寺。又称十方净土寺。北魏熙平二年(517年)建,在今

  • 留运桥

    在今陕西三原县东南太白渠上。《资治通鉴》: 唐至德二载 (757),郭子仪 “使将兵赴凤翔。庚寅,李归仁以铁骑五千邀之于三原北,子仪使其将仆固怀恩……伏兵击之于白渠留运桥,杀伤略尽,归仁游水而逸”。在

  • 奇喇图鲁山

    在今新疆沙湾县东南。清乾隆 《西域图志》 卷22: 奇喇图鲁鄂拉 “在博罗哈玛尔鄂拉西五十里。玛纳斯郭勒西,乌兰乌苏东,当孔道南”。宣统 《新疆图志》 卷60: 奇喇图鲁山 “库克河水出焉,其中多绿玉

  • 柳泉集

    亦作柳前镇。即今江苏铜山县北柳泉乡。附近有柳泉自平地涌出,故名。津浦铁路经此。

  • 回乐县

    北魏置,为灵州普乐郡治。治所在今宁夏吴忠市北。隋为灵武郡治。唐为灵州治。宋入西夏废。古县名。北周置,治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西南。属普乐郡。隋、唐为灵州、灵武郡治。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