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汉水

汉水

①即嘉陵江。在今四川东部。《汉书·地理志》 广汉郡刚氐道:“涪水出徼外,南至垫江入汉,过郡二, 行千六十九里。”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涪水出广汉刚邑(氐)道徼外,南入汉。”

②亦名汉川水。即今四川汉源县西北之流沙河。《寰宇记》卷77汉源县:汉水“在县西一百二十里。从和姑镇山谷中经界,至通望县入大渡河。不通舟船。每至春冬,有瘴气生,中人为疟疾”。《明史·地理志》 黎州守御千户所:“西南有汉水,源出飞越山之仙人洞,亦曰流沙河,下流至试剑山,入大渡河。”

③在今四川乐山市南。《舆地纪胜》卷146嘉定府:汉水“汉成帝时得古磬十六枚于汉水之滨”。嘉庆《四川通志》卷17犍为县:汉水“在县东北一百八十里犍为坝。一名宝磬川。……按《州志》:得磬处即犍为坝,距州十里”。

④即今贵州西部乌江上源三岔河。《汉书·地理志》 犍为郡汉阳:“山闟谷,汉水所出,东至鄨入延。”《水经·延江水注》:“延水又与汉水合,水出犍为汉阳道山闟谷,王莽之新通也。东至鄨邑入延江水也。”《水经注疏》谓“今黔西州之沙河,东流入乌江, 当即汉水也”。

⑤一称汉江。长江最大支流。源出今陕西省西南部宁强县北之嶓冢山。亦曰东汉水。初名漾水。《尚书·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即此。又见于《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三百二十里, 曰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东南流经陕西省南部、湖北省西北部和中部,在武汉市入长江,长1532公里。


又称汉江。长江最长支流。初名漾水。《尚书·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诗·谷风》:“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资治通鉴》:五代晋天福六年(941年),安从进以襄州叛,“以高行周知襄州行府事。诏荆南、湖南共讨襄州。高从诲遣都指挥使李端将水军数千至南津,楚王希范遣天策都军使张少敌将战舰百五十艘入汉江助行周”,即此。上源玉带河出陕西省西南部宁强县,东流到勉县东与褒河汇合后称汉水。东南流经陕西省南部、湖北省西北部和中部,在武汉市入长江,长 1532 千米,流域面积16.88万平方千米,均为长江诸支流之冠。多年平均流量 1820 米3/秒。湖北省襄樊市以下河段亦称襄水、襄江、襄河。有褒河、丹江、唐河、白河、堵河等支流。汛期洪水常和长江洪峰相遇,旧时常泛滥成灾。建国后建有杜家台分洪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汉北大型排涝工程,以及黄龙滩、石泉、安康等水电站。全流域建有大中型水库150余座。自陕西省洋县以下可通航。


猜你喜欢

  • 木陵山

    即穆陵山。在今河南新县南鄂、豫两省交界处。《水经·淮水注》:木陵关水“水导源木陵山”。《新唐书·地理志》 麻城县:“西北有木陵关,在木陵山。”

  • 戏水

    在今陕西临潼县东。源出骊山,北流入渭。古戏亭在其西。《史记·秦二世本纪》:“二年冬,陈涉所遣周章等将西至戏。”即此。古水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源出骊山,北流经古戏亭东,又北入渭。秦二世二年(前

  • 南武戍

    在今四川宜宾市东六十里李庄镇。《旧唐书·地理志》 南溪县: “后周废郡置南武戍。”

  • 讲武城

    东汉末曹操所筑。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北漳水上,另一在磁县南二十里。

  • 顿家冈

    俗呼邓家冈。即今河南新蔡县东二十四里顿岗乡。《陈书·鲁悉达传》: 侯景之乱,悉达保新蔡,时兵荒饥馑,众多归之。悉达 “分给粮禀,其所济活者众,仍于新蔡置顿以居之”。

  • 石佛寺寨

    即今河南镇平县南西北十七里石佛寺镇。清尹耕云《豫军纪略》卷11:同治三年(1864)十一月,“汤聘珍进屯石佛寺寨”。

  • 二赞行溪

    又名二层行溪。即今台湾省台南、高雄二县间之二仁溪。清乾隆间范咸《重修台湾府志》卷1:二赞行溪“在(台湾)县治南二十里。合冈山、红毛寮二溪, 由喜树港入海。台、凤分界处”。

  • 白下县

    唐武德九年(626)改金陵县置,属润州。治所在白下城(今江苏南京市金川门外)。贞观七年(633)移治冶城(今南京市朝天宫一带),九年(635)改名江宁县。古县名。唐武德九年(626年)改金陵县置,治白

  • 塘头寨

    即今山东广饶县东北百里唐头营。《明史·地理志》 乐安县: “东北有塘头寨,有百户所驻焉。”

  • 五丁山

    在今陕西宁强县北四十里。其峡曰五丁峡。亦曰金牛峡。《方舆纪要》卷56宁羌州:五丁山“相传即秦作五石牛绐蜀,蜀令开道引之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