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河
古运河名。又名漕河。本秦代在春秋吴国故渠基础上开凿的人工运河。六朝时为漕河。隋大业六年(610)重浚,定名江南运河。北起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东南经丹徒、丹阳、常州、无锡、苏州,绕太湖之东,直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市)。全长八百多里,广十余丈。唐以后屡经修治,遂演变成今江南运河。
古运河名。隋大业六年(610年)利用六朝以来旧运渠重浚加宽,起自京口(今江苏镇江市),绕太湖之东,至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市),全长八百多里,广十余丈。为今江南运河的前身。
古运河名。又名漕河。本秦代在春秋吴国故渠基础上开凿的人工运河。六朝时为漕河。隋大业六年(610)重浚,定名江南运河。北起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东南经丹徒、丹阳、常州、无锡、苏州,绕太湖之东,直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市)。全长八百多里,广十余丈。唐以后屡经修治,遂演变成今江南运河。
古运河名。隋大业六年(610年)利用六朝以来旧运渠重浚加宽,起自京口(今江苏镇江市),绕太湖之东,至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市),全长八百多里,广十余丈。为今江南运河的前身。
古名邛池泽、邛河。在今四川西昌市东南。清乾隆《西昌县志》:“邛池亦名邛海, 治东南十五里。周围四十余里,澄澈可鉴。东南西三面环山,深不可测,西流二十余里, 东转达安宁河。”在四川省西昌市区东南。《汉书
在今河北阳原县东北六十里东城镇。辽、金为顺圣县。明天顺四年 (1460) 筑城。清初属蔚州卫,为宣府镇南路。康熙中并入西宁县。《方舆纪要》 卷18万全都司: 顺圣川东城 “南临大川,北枕崇冈,原壤辽阔
在今云南祥云县东南。唐贞元中祠部郎中袁滋与内给事刘贞谅出使南诏经此。《新唐书·地理志》 戎州开边县:“石鼓二百二十里渡石门至佉龙驿,又六十里至云南城。”在今云南省祥云县东南。唐贞元中袁滋、刘贞谅、刘希
1934年6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由新泉 (原连城县新泉地区)、上杭二县合置,治通贤 (今福建上杭县北通贤乡)。1935年1月废。旧县名。中央苏区福建省设。1934年6月由新泉、上杭两县合置,治今上杭县北通
即今山西平定县东南之南川河。《方舆纪要》 卷40平定州: “南川水在州南五里,源出七里岭,东流合于洮水。”
西汉置,属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景泰县东芦阳镇附近。三国魏废。《说文》 作媪闱,《晋书·赫连勃勃载记》 作温围。古县名。媪围,又作媪闱(《说文解字》)或温围(《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西汉置,治今甘肃省
东魏置,治所在乡县 (今山西武乡县东十里故县乡)。后改丰州。东魏置,治乡县(即今山西武乡县东故城)。辖境相当今山西省武乡、榆社、左权等县地。寻改为丰州。
在今贵州水城县西北。清置亥仲汛,有把总驻此。
五代唐改昌宁县置,属慈州。治所在今山西乡宁县东南。北宋皇祐三年(1051)移治今乡宁县,熙宁五年(1072)废。金复置乡宁县,属吉州。蒙古至元三年(1266)废。后复置。清属平阳府。民国初属山西河东道
隋开皇元年(581)改合州置,治所在合肥县(今安徽合肥市)。辖境相当今安徽合肥、巢湖、庐江、无为、舒城、六安、霍山、金寨等市县地。大业初改为庐江郡。唐复为庐州。后辖境略缩小。五代时先后属吴、南唐。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