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汶川县

汶川县

北周保定四年(564)置,为汶山郡治。治所即今四川汶川县。《元和志》卷32汶川县:“县西汶水, 因以为名。”隋属汶山郡。唐武德八年(625)属茂州,天宝元年(742)属通化郡,乾元元年(758)复属茂州。元至元十九年(1282)废,后复置。《元史·武宗纪》:至大二年(1309),“诏改松潘、叠、宕、威、茂州安抚司为宣抚司,迁治茂州汶川县”。即此。明宣德七年(1432)移治寒水驿(今汶川县西南绵虒镇)。民国初属四川西川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1952年移今汶川县(威州镇)。


在四川省中部偏北。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面积 4084.7 平方千米。人口11.2万。辖6镇、8乡。县人民政府驻威州镇。西汉置绵虒县,治今县西南,属蜀郡。东汉建安末于此置汶山郡。西晋移汶山郡治汶山县(今茂县北),废绵虒县。北周置汶川县,治今址。以县有汶水(今岷江)故名。为汶山郡治。唐、宋属茂州。元、明、清因之。1913年属川西道,1914年属西川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1950年属川西行署区茂县专区,1952年属四川省藏族自治区。1955年属阿坝藏族自治州。1958年与茂县、理县部分合并为茂汶羌族自治县,1963年三县分置。1987年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区。东北部接龙门山西南段,西南为邛崃山东部分支。属高、中山峡谷地带。岷江东北入,右纳杂谷脑河、草坡河、鱼子溪、溪河后东流出境。属青藏高原半湿润气候。建有以保护大熊猫为主体的卧龙自然保护区。农产以玉米、小麦为主,兼有薯类、豆类。云豆为出口商品。生漆、花椒、苹果著名。有煤、铁、金刚砂、方解石、大理石、云母等矿。有机械、采煤、水泥、电力、化肥、食品等工业。成阿公路经此,南汶公路终点。有红军烈士纪念馆及刳儿坪、姜维城等名胜古迹。


猜你喜欢

  • 咸安郡

    唐天宝元年 (742) 改蓬州置,治所在大寅县 (今四川仪陇县东南六十里仪陇河西岸)。辖境相当今四川仪陇县及营山县大部地。至德二年 (757)改为蓬山郡。唐天宝初改蓬州置,治大寅县(今四川仪陇县南)。

  • 古笪国

    在今越南中部东南之芽庄。是古代中西交通沿海航线要地。《新唐书·地理志》:广州通海夷道“门毒国,又一日行,至古笪国”。

  • 龙溪县

    南朝梁置,属南安郡。治所即今福建龙海市西北古县。唐乾元二年(759)移治今漳州市。《寰宇记》卷102漳州龙溪县:“因龙溪为名。”《方舆纪要》卷99漳州府龙溪县:九龙江,“梁大同间有九龙游戏江上,因名县

  • 嘉兴市

    1949年当地解放后由嘉兴县城区析置,治所即今浙江嘉兴市。1962年撤销,并入嘉兴县。1979年复设嘉兴市。简称禾。在浙江省东北部,北邻江苏省、上海市。辖秀城、秀洲2区和嘉善、海盐2县,代管海宁、平湖

  • 新门

    ①又名石渠、天宝河、开元新渠、公主河、娘娘河。在今河南陕县东北三门峡人门岛东。唐开元末开凿的人工渠。全长280余米。《新唐书· 食货志》: 开元二十九年 (741),“陕郡太守李齐物凿砥柱为门以通漕,

  • 鹿峒山

    在今广东高明市西南。《方舆纪要》 卷101高明县: 鹿峒山 “在县 (治今明城镇) 西南二十里。高二百余丈,延袤四十余里,拱向县治 (今明城镇),罗列如屏。赵佗尝获白鹿于此,名白鹿台”。

  • 荫城镇

    清置,属长治县。即今山西长治县东南荫城镇。在山西省长治县东南部。面积68平方千米。人口4.5万。镇人民政府驻荫城,人口 4360。因位居老雄山主峰北麓、万松树荫之下,故名荫城。为上党古镇。1949年为

  • 长溪河镇

    亦名龙溪场。即今四川巫山县西北长溪河注入大宁河口处之龙溪镇。清光绪《巫山县志》卷2:龙溪场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

  • 丹巴县

    1914年以丹东、巴底、巴旺三土司地置,属川边道。治所即今四川丹巴县。任乃强《西康图经》(地文篇)《正释·七十九·西康三十六县名义》:丹巴“包括丹东、巴底、巴旺三土司,与明正土司属鲁密二十四村,及旧屯

  • 广成泽水

    在今河南汝州市西。《水经·汝水注》:“汝水又东与广成泽水合,水出狼皋山北泽中。其水自泽东南流,径温泉南与温泉合。……东南入于汝水。”《舆地广记》卷9汝州梁县:“广成,今曰广润河,盖避朱梁庙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