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

一称甘肃走廊。指今甘肃西北部,祁连山以北、合黎山和龙首山以南、乌鞘岭以西地区。因地势较低,形状狭长,又在黄河之西而得名。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100—200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多沙碛、弋壁。绿洲断续相连,主要依靠祁连山的冰雪融水灌溉,农、牧业较为发达。自古以来是通往新疆和中亚、西亚等地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必经之地。


又称甘肃走廊。在甘肃省西部。南、北介于祁连山与合黎山—龙首山间,东以乌鞘岭为界。东西绵延约 1000 公里,南北宽10~100千米,因形似走廊,又在黄河以西得名。平均海拔 1000~1500 米。气候干旱,戈壁和沙漠广布。源于祁连山的河流出山后形成成片绿洲,灌溉农业发达。自古为交通要道,古代的“丝绸之路”及现代的亚欧第二大陆桥组成路段、兰新铁路均经此。


猜你喜欢

  • 宝带江

    在今贵州黎平县西南三里。《方舆纪要》卷121黎平府: 宝带江“源出石井山下之庄家潭,东北流绕宝带山,沿城西北至府城北五里,汇于敛材溪,又东北经挂榜山,又北经亮砦西,又北入于沅江”。

  • 赤崖

    亦曰赤岸。在今陕西留坝县东北。《水经·沔水注》引诸葛亮《与兄瑾书》云:“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一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又云

  • 雄武军

    在今天津市蓟县东北与河北兴隆县接界处。《旧唐书· 安禄山传》: 天宝六年 (747),“于范阳北筑雄武城,外示御寇,内贮兵器,积谷为保守之计”。其后于此设军使,为州境要地。《资治通鉴》: 唐会昌二年

  • 蛤泊堡

    即今河北卢龙县东南三十五里哈泊乡。清于此设外委驻守。

  • 石登村

    即今云南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西北八十二里石登乡。民国置县佐于此。

  • 义城县

    ①西魏恭帝二年(555)置,属晋寿郡。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市东南一百三十里。一说在今旺苍县西南冯家坝。隋属义城郡,义宁二年(618)改为义清县。②唐武德五年(622)置,属南义州。治所在今广西岑溪县东南。

  • 广通渠

    在今陕西省渭河南。《隋书·食货志》:开皇四年(584),“命宇文恺率水工凿渠,引渭水,自大兴城(今西安市)东至潼关,三百余里,名曰广通渠。转运通利,关内赖之”。因渠经渭口广通仓下,故名。又因是汉时漕渠

  • 浮水县

    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属棣州。治所在今河北孟村回族自治县南十八里新县镇。大业初废。唐武德五年 (622) 复置,属东盐州。贞观元年(627) 废。

  • 三仙台

    又名三台山。在今安徽萧县城北。《明一统志》卷18徐州:三仙台山“在萧县(旧治)南二里。岩上镌三仙台三字”。

  • 西洋江

    ①在今广西田林县西南,为右江上源。《清史稿·地理志》 泗城府西林县:“右江有二源:南源曰西洋江,北源曰清水河。西洋江自云南宝宁流入县南,东北流,与北源会。”②在今云南广南、富宁两县,流入广西境。《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