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洞庭湖

洞庭湖

①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山海经·海内东经》: “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 屈原 《离骚》: “邅吾道兮洞庭。” 关于洞庭湖的演变,长期以来地理学界、水利学界根据近百数十年来的湖面日渐填淤,普遍认为整个历史时期湖面都是在不断缩小,不同的是时快时慢而已。《历史地理》 创刊号载张修桂 《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 一文中,根据历史文献资料,结合湖区地质、地貌、水文、考古调查和卫星照片,对洞庭湖演变的全过程进行了考察,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他认为,在全新世初至公元3世纪,洞庭湖地区还是一片河网交错的平原地貌景观; 4世纪至19世纪中叶,处在沉降扩展时期,唐宋时已沦为 “周极八百里” 的湖泊景观; 19世纪中叶至今处于淤塞萎缩的过程中。整个洞庭湖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大到小的演变过程。

②即今江苏太湖。晋左思 《吴都赋》: “指包山而为期,集洞庭而淹留。” 《文选》 注引王逸曰: “太湖在秣陵东。湖中有包山,山中有如石室,俗谓洞庭。”


古称云梦。在湖南省北部,湖面跨岳阳、汨罗、湘阴、沅江、汉寿、华容、南具等县市。《山海经·中山经》:“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史记·吴起列传》:“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史记·苏秦列传》:楚,天下之彊国也,“南洞庭、苍梧”。《庄子·天运》:“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即此。因湖中洞庭山而得名。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面积 2432.5 平方千米。为构造断陷而成,湖面海拔33米,最大水深23.5米,蓄水量155.44亿立方米。汇纳湘、资、沅、澧四水及新墙河、汨罗江,长江太平、松滋、藕池三口汛期泄入的洪水,调蓄后经城陵矶出口注入长江。历史上面积曾达 6000 平方千米,号称“八百里洞庭”。后由于湖盆泥沙淤积严重和人工围垦,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及万子湖、横岭湖、大通湖、目平湖等。由于湖泊容积日趋减少,大面积湖滩湿地成为候鸟越冬栖息地。已建有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盛产鱼、虾、芦苇,湘莲是洞庭湖特产。君山、岳阳楼是著名胜迹。


猜你喜欢

  • 定日

    在今西藏定日县 (协嘎尔) 西一百四十里。为藏南重地。清代称定日汛,有重兵驻防。松筠 《西招纪行诗》 注: “定日汛岔路有三: 一西北行四日至宗喀,自宗喀西南行三日,可抵洛咙边隘; 一西行二日即抵聂拉

  • 大山千户所

    明成化中置,属大嵩卫。在今山东海阳县(东村)西南大山所。

  • 仙会山

    即今广西昭平县西北仙回山。《清一统志·平乐府》:仙会山“在昭平县东(西)八十里。山顶有平石,似棋枰,俗名神仙聚会山”。

  • 三姑山

    ①即今安徽黟县东北三十里三府尖。黟山主峰之一。《寰宇记》卷104黟县:三姑山“一名吉阳山。在县东一十五里。山有三峰,故名三姑山……有吉阳水出焉。又《新安记》云:天将雨,此山先有鼓角之音”。②即今浙江嵊

  • 晋祠

    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五十里悬瓮山下。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水经·晋水注》:“昔智伯之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 北齐天统五年 (569) 改

  • 慕化县

    ①南齐置,为南淮安左郡治。治所在今河南信阳县西北。北魏废。北齐复置,为淮安郡治。隋大业初改为淮源县。②唐永贞元年 (805) 改纯化县置,属桂州。治所在今广西鹿寨县北中渡镇北长安村。五代梁开平元年 (

  • 减水河

    ①在今河北沧县南。《方舆纪要》 卷13沧州: 减水河在 “州南十五里。西接卫河,东达于海。宏治中开,以备卫河之泛滥。既以去海尚远,涨水往往由此决入田闾,大为民患,乃复塞之”。②在今山东邹平县西北。《明

  • 清泉山

    ①在今辽宁瓦房市西南。民国 《复县志略》 卷5: 清泉山在 “城南五十里”。②在今福建福州市西十里。其西为祭酒岭。《清一统志·福州府一》: 清泉山,“五代闽时光州湛温,事王延翰为国子祭酒,建州刺史王延

  • 五城山

    ①在今安徽泾县西。《方舆纪要》卷28泾县:五城山在“县西南七十里。五峰环绕,势若城郭。东曰蓝山,有蓝山坑,俯瞰安吴渡,旧安吴县址也。其西曰郭山, 自九华峡岭至此,高数百丈,为县西南巨镇。其东北为寨山,

  • 银花河

    在今陕西山阳县东。东流至丹凤县南入丹水。《方舆纪要》 卷54山阳县: 两河 “至县界竹林关,有银花河流合焉,因称两河。《志》 云,银花河在县东八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