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庙儿山
又称白山。在今河北沽源县南。《方舆纪要》卷18万全都司开平卫:白庙儿山“在卫东北境,边人谓之三间房,又名插汉根儿, 乃蓟宣通路,滦河经其北”。
又称白山。在今河北沽源县南。《方舆纪要》卷18万全都司开平卫:白庙儿山“在卫东北境,边人谓之三间房,又名插汉根儿, 乃蓟宣通路,滦河经其北”。
即今广东南雄县东北乌径镇。明、清置巡司于此。即今广东省南雄市东南乌径。明洪武二年(1369年)置巡检司于此,清因之。明清皆属南雄府。
亦作扶黎营。在今辽宁义县东南。一说在辽宁北镇满族自治县东南。《后汉书·鲜卑传》:元初二年(115),“辽东鲜卑围无虑县,州郡合兵固保清野,鲜卑无所得。复改扶黎营。杀长史”。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长乐县置,属齐州。治所在今山东高青县东南高城镇。大业三年(607)改高苑县。古县名。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长乐县置,治今山东省高青县东南高城。属齐州。大业三年(607年)改
即今河北抚宁县东北八十五里义院口乡。长城隘口之一。《明史·地理志》 永平府抚宁县:“又有董家口、义院口等关。”明于此设守备,清改置把总。
即今江西吉安县西曲濑乡。清光绪《庐陵县志》卷3:曲濑市“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即今湖北南漳县南六十六里萧堰镇。清光绪 《湖北全省分图》: 南漳县南有萧家堰集。
又作巴浪宗。即白朗宗。在今西藏白朗县西北白郎学。见“白朗县”。
见《金史·地理志》。为孙夼镇之讹。
清光绪元年(1875)置,属台北府。治所即今台湾基隆市。九年(1883)改名基隆厅。清光绪元年(1875年)置,治基隆(今台湾基隆市)。属台湾府。辖境约当今台湾省基隆市。光绪九年改名基隆厅。
在今河北涞水县北。《方舆纪要》卷12涞水县:石龟山“山岭有石状如龟,内有岩,可容千百人。下有龙湫。又山左一洞,深不可测,相传外狭内宽,有路可通广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