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津县
唐景福元年 (892) 改覆津县置,属武州。治所在将利城 (今甘肃武都县东南)。五代唐长兴三年 (932) 徙治今武都县,为阶州治。元至元七年(1270) 省入州。
古县名。唐景福元年(892年)以覆津县改名,治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东南。属阶州。五代唐长兴三年(932年)移阶州治此,并移县治于今武都县附近。蒙古至元七年(1270年)省入阶州。
唐景福元年 (892) 改覆津县置,属武州。治所在将利城 (今甘肃武都县东南)。五代唐长兴三年 (932) 徙治今武都县,为阶州治。元至元七年(1270) 省入州。
古县名。唐景福元年(892年)以覆津县改名,治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东南。属阶州。五代唐长兴三年(932年)移阶州治此,并移县治于今武都县附近。蒙古至元七年(1270年)省入阶州。
在今陕西华阴市南华山莲花峰下。陈抟脱骨处。宋太宗赐抟号希夷先生,峡因以名。在今陕西省华阴市南华山莲花峰下。相传为宋陈抟脱骨处,抟号希夷先生,峡因以名。
在今江西高安市城内。《方舆胜览》 卷20瑞州: 偃松亭 “在州 (治高安县) 宅。陆务观诗:巨松偃翠盖,阅世归独存,颇疑古仙翁,藏丹在其根”。
①1913年降乾州置,属陕西关中道。治所即今陕西乾县。1928年直属陕西省。②1913年改乾州厅置,属湖南省。治所即今湖南吉首市西南乾州。1914年改为乾城县。(1)旧县名。1913年由乾州厅改置,治
在今河南固始县东南。《三国志·魏书·刘馥传》: 东汉建安中任扬州刺史,“兴治芍陂及茄陂、七门、吴塘诸堨以溉稻田,官民有畜”。古水利工程名。在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南。东汉建安中,刘馥为扬州刺史,兴治茄陂七门
在今安徽绩溪县东北,为登源河上源。宋淳熙 《新安志》 卷5绩溪县: 登水 “出徣溪山,南流九十里合扬之水,入歙县界,溉田二顷”。《方舆纪要》卷28绩溪县 “扬之水” 条下: “登水在县东北八十里,出借
南朝陈改临海郡置,属东扬州。治所在章安县 (今浙江台州市西北章安镇)。寻复为临海郡。南朝陈改临海郡置,治章安县(今浙江台州市椒江区北章安镇)。辖境约今浙江省临海、三门、宁海、天台、仙居等市县区域。隋初
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治所在贝丘县(开皇十八年改名淄川县,即今山东淄博市西南淄川城)。大业初废。唐武德元年 (618) 复置,治所在淄川县。天宝元年 (742) 改淄川郡,乾元元年(758)
亦作莫力洪、莫力洪库。在今黑龙江省同江市东北。清曹廷杰 《西伯利东偏纪要》: 黑龙江入松化江有二口,“上口在徐尔固上六十五里,松花江南岸莫宏库地方西北,俄人轮船俱由此口出入”。
1941年置,属贵州省。治所在打鼓新场 (今贵州金沙县)。金沙县有金沙里,为富庶之区。县名金沙取 “地区富庶,砂土与黄金同价” 之义。在贵州省北部,邻接四川省。属毕节地区。面积 2524 平方千米。人
南朝梁、陈间置,属合浦郡。治所在今广西北流市东南六靖镇。以陆水为名。隋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621)复置,属辩州,寻属禺州。贞元中改名罗辩县。后复名陆川县,唐末改属容州。北宋淳化五年(994)迁治今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