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州
元大德四年 (1300) 以维摩部置,属广西路。治所在今云南砚山县东北六十里阿猛镇。辖境包有今云南丘北县地。彝语 “维” 为沟,“摩” 为水井,意即小河旁水井边的地方。明代属广西府,治所在今砚山县西北四十六里维摩。崇祯四年 (1631) 又迁治今云南丘北县西十三里旧城。清康熙八年 (1669) 废入广西州和广南府。后以原维摩州部分地属开化府,为江那里。
元大德四年(1300年)改惠么部置,治今云南省砚山县西北维摩,属广西路。明徙治今云南省丘北县。属广西府。清康熙八年(1669年)废。
元大德四年 (1300) 以维摩部置,属广西路。治所在今云南砚山县东北六十里阿猛镇。辖境包有今云南丘北县地。彝语 “维” 为沟,“摩” 为水井,意即小河旁水井边的地方。明代属广西府,治所在今砚山县西北四十六里维摩。崇祯四年 (1631) 又迁治今云南丘北县西十三里旧城。清康熙八年 (1669) 废入广西州和广南府。后以原维摩州部分地属开化府,为江那里。
元大德四年(1300年)改惠么部置,治今云南省砚山县西北维摩,属广西路。明徙治今云南省丘北县。属广西府。清康熙八年(1669年)废。
西汉置,属淮阳国。治所在今河南郸城县东北二十五里宁平城。东汉属陈国。西晋废入苦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南省郸城县东北宁平。属淮阳国。东汉属陈国。西晋废入苦县。《资治通鉴》:西晋永嘉五年(311年),
即今山东胶州市东北石河。产海盐。清时设盐大使于此,后移即墨县之金口镇。
即积水潭。在今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内。《元史·河渠志》: “海子一名积水潭,聚西北诸泉之水,流行入都城而汇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
秦置,属九江郡。治所在今江西泰和县西北三里。《元和志》卷28:庐陵县“因庐水为名”。西汉属豫章郡。东汉兴平元年(194)改名高昌县。南朝梁废入石阳县。隋开皇十年(590)复改石阳县为庐陵县,为吉州治。
①在今江苏句容县北。宋《景定建康志》卷17:戍山“在句容县北六十里。周回一十一里,高一十五丈,北临大江。俗传沈庆之屯兵于此,因以戍名”。②在今浙江长兴县西。《方舆纪要》卷91长兴县:戍山在“县西三里,
唐武德四年(621)置,属融州。治所在今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西北。贞观十三年(639)废。古县名。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西北。属融州。贞观十三年(639年)废。
即今北京市昌平县东三十里兴寿乡。清光绪《昌平州志》卷4:东“兴寿村。《采访册》:距城三十里”。
在今江西波阳县西,鄱江南岸。《方舆纪要》卷85饶州府鄱阳县:八字脑“在府西三十里。正德中,伍文定败宸濠之兵于此。《舆程志》云,府十里为竹鸡林,又二十里为八字脑”。清于此设八字脑汛。在今江西省鄱阳县西。
北宋至道三年 (997) 置,治所在并州(后改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市)。辖境相当今山西内长城以南,龙门山、稷山、绛县、垣曲一线以北及陕西佳县以北地区。金天会六年 (1128) 分为南、北两路。北路治太原
明洪武六年 (1373) 改台蓬若洞住溪等处长官司置,属思州安抚司。治所即今贵州岑巩县。二十五年 (1392) 废。永乐十二年(1414) 复置,属思州府。清乾隆间废。明洪武六年(1373年)置,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