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范公堤

范公堤

即捍海堰。北宋天圣间范仲淹监西溪盐仓场时筑,在今江苏省中部,大致北起大丰县西串场河,经东台市南至通州市 (金沙镇) 东南余西乡。后人称为 “范公堤”。后世屡圮屡筑,并续有增展,北起今江苏阜宁县,南抵今启东市之吕四,长五百八十二里。《舆地纪胜》 卷41 引 《五朝言行录》: “通、泰、海州皆滨海,旧日潮水皆至城下,土田斥卤,不可稼穑。范文正公监西溪仓,建白于朝,请筑捍海堤于三州之境,长数百里,以卫民田。朝廷从之。以文正为兴化令专掌役事,发通、泰、楚、海四州民夫治之。既成,民至今飨其利。兴化之民往往以范为姓。” 《方舆纪要》 卷23通州: 范公堤,“ 《志》 云,堤起自海门吕四场,迄于盐城之徐渎,绕三十盐场之西,去海远者百里,近者数十里。堤之外俱灶户煎盐之地,淡水出则盐课消,故堤以护之。堤以内俱系民户耕种之田,潮水入则田租损,故堤以防之。中间有泄水入海之路,白驹闸口及牛湾河、瓦龙冈,是也”。堤堰以东早已成为农田,阜宁至于东台一段已成为公路。


北宋天圣中,泰州知州张纶听从西溪(今江苏东台市)盐官范仲淹建议,重修捍海堰,滨海泻卤皆成良田,后人称为“范公堤”。后世屡圮屡筑,并续有增展,北起今江苏省阜宁县,历建湖、盐城、大丰、东台、海安、如东、通州等县市,抵启东市之吕四,长五百八十二里。明、清两代堤外虽陆续涨出平陆百余里,此堤仍具有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潮不致伤稼的防御功用。近数十年堤东已垦为农田,遂将自阜宁县至东台市南一段堤身筑成公路。


猜你喜欢

  • 岳 (嶽) 山

    即岍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南。《周礼·职方》 雍州: “其山镇曰岳山。”

  • 新塘沙贝村

    即今广东增城市西南新塘镇。《清一统志·广州府二》: 新塘沙贝村 “在增城县西南。本朝乾隆十九年,设主簿驻此”。即今广东省增城市西南新塘。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设水师驻防。

  • 龙纳城

    宋大理时置,在今四川会东县西南姜州乡。《元史·地理志》 姜州:“乌蛮仲牟由之裔阿坛绛始居閟畔部,其孙阿罗仕大理国主高泰,是时会川有城曰龙纳,罗落蛮世居之,阿罗挟高氏之势,攻拔之,遂以祖名曰绛部。”

  • 柚山

    在今江苏金坛市南长荡湖中。《方舆纪要》 卷25常州府宜兴县: 柚山 “在县西北九十里洮湖上。与湖中大坯山对峙,巨石瞰湖,延袤三四里”。

  • 广德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广德军置,属江浙行省。治所在广德县(今安徽广德县)。辖境相当今安徽广德、郎溪二县地。明初改为广德直隶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广德军置,治广德县(今属安徽)。属江浙行省

  • 锡场墟

    即今广东东源县西北锡场镇。清置汛,有外委把总驻守。

  • 笼竿城

    北宋置,即今宁夏隆德县。庆历三年(1043) 为德顺军治。北宋、金于此置陇干县。又作陇干城、陇竿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筑,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因地在笼竿川,故名。庆历三年(1043年

  • 大湾川堡

    明万历四十年(1612)置,属固原卫。即今宁夏固原县南大湾乡。后废。古驿站名。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筑,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大湾店境内。

  • 祁门县

    唐永泰二年(766)改昌门县置,属歙州。治所在今安徽祁门县西石山坞。《元和志》卷28祁门县:“以县东北一里有祁山”,因名。大历五年(770)移治今祁门县。北宋宣和三年(1121)属徽州。元属徽州路。明

  • 宗噶

    即宗喀。今西藏吉隆县驻地宗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