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彭桥
又名新彭桥。在今四川新都县西北清白江上,为新繁通往彭县要道。清嘉庆《四川通志》卷31新繁县:连彭桥,“《县志》,在县北十里清白江渡上流,新、彭往来必径也。前皆船渡,屡经大水,岸崩河阔,水分小支, 中间沙州突起,其正河船渡小支接以板,水涨辄不可过。乾隆二十一年,两邑合谋建石桥十二洞,年久旋圮,岸益阔。五十九年……建木桥七十二洞, 高一丈, 广一丈六尺,长七十丈,上盖以楼,水势始分, 自是桥无冲激之患”。
又名新彭桥。在今四川新都县西北清白江上,为新繁通往彭县要道。清嘉庆《四川通志》卷31新繁县:连彭桥,“《县志》,在县北十里清白江渡上流,新、彭往来必径也。前皆船渡,屡经大水,岸崩河阔,水分小支, 中间沙州突起,其正河船渡小支接以板,水涨辄不可过。乾隆二十一年,两邑合谋建石桥十二洞,年久旋圮,岸益阔。五十九年……建木桥七十二洞, 高一丈, 广一丈六尺,长七十丈,上盖以楼,水势始分, 自是桥无冲激之患”。
①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属舒州。治所在今河南新蔡县北。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 (621)复置,贞观元年 (627) 废。②唐开元二十三年 (735) 置,属庐州。治所即今安徽舒城县。元属庐州路。
亦名马塔儿海子。在今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东南廷克木音高毕 (泊) 一带。明金幼孜 《北征录》:永乐八年 (1410),朱棣北征,三月 “二十九日午次清水源,有盐池,盐色或青或白,军士皆采食。三十日驻跸清水
隋开皇九年 (589) 改南巴郡置,属高州。治所在今广东电白县东。大业初废入连江县。唐武德五年 (622) 复置,仍属高州。永徽元年(650) 改属潘州。北宋开宝五年 (972) 废入茂名县。古县名。
在今河南修武县北。《魏书·地形志》 汲郡北修武县:“有马鸣泉。”《水经·清水注》:“山阳县东北二十五里,有陆真阜,南有皇母、马鸣二泉。”
又名甫里镇。即今江苏吴县东甪直镇。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移元和县丞驻此。(甪lù) 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部,南濒澄湖、北依吴淞江。面积49平方千米。人口4.1万。镇人民政府驻甪直,人口 7000
唐长安四年 (704) 置,属和州。治所即今安徽含山县。神龙元年 (705) 改为含山县。古县名。武周长安四年(704年)置,治今安徽省含山县。属和州。唐神龙元年(705年)改名含山县。
即今江苏江阴市南二十里月城镇。清光绪《江阴县志》卷2:月城镇“运河出其间,傍河崖岸多种竹,寒冬水落,运河淤浅之处多在其地”。(1)在江苏省江阴市西南部、锡澄运河与冯泾河两岸、秦望山南麓。面积40平方千
①北魏泰常八年 (423) 置,治所在碻磝城(今山东茌平县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南范县、山东聊城、东阿、肥城、阳谷、高唐等县市间地。隋开皇初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辖境缩小。天宝十三载 (75
在今河南汝州市西南汝水南岸。《水经·汝水注》: “汝水又径周平城南。” 《魏书·地形志》:汝北郡石台县 “有平州城”。《水经注疏》 谓 “平州”似为 “周平” 之误。
又作牙落站。元置,在今黑龙江省富裕县西南塔哈满族达斡尔族乡。元《析津志》天下站名:“吉答正东牙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