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珠山
①在今湖北宣恩县境。有二:一在县南。《方舆纪要》卷82忠建宣抚司:连珠山在“司北一里”。一在县东南。同书忠峒安抚司:连珠山在“司南二里。上有砦”。
②在今湖北恩施市东。《方舆胜览》卷60施州:连珠山“在州东二里。五峰相连如贯珠。施之望山也”。
③在今湖南永兴县东五十里。《方舆纪要》卷82永兴县:连珠山“以圆峰层叠而名”。
④在今贵州惠水县南八里。《方舆纪要》卷121定番州:连珠山在“州(治今惠水县)南八里。五山圆秀,连络如珠。其相近者曰笠山,俗名斗篷山”。
①在今湖北宣恩县境。有二:一在县南。《方舆纪要》卷82忠建宣抚司:连珠山在“司北一里”。一在县东南。同书忠峒安抚司:连珠山在“司南二里。上有砦”。
②在今湖北恩施市东。《方舆胜览》卷60施州:连珠山“在州东二里。五峰相连如贯珠。施之望山也”。
③在今湖南永兴县东五十里。《方舆纪要》卷82永兴县:连珠山“以圆峰层叠而名”。
④在今贵州惠水县南八里。《方舆纪要》卷121定番州:连珠山在“州(治今惠水县)南八里。五山圆秀,连络如珠。其相近者曰笠山,俗名斗篷山”。
一作于已尼大水。即秦、汉北海,今贝加尔湖。《魏书·高车传》:“后世祖征蠕蠕,破之而还,至漠南, 闻高车东部在已尼陂, 人畜甚众,去官军千余里。……乃遣(安)原等并发新附高车合万骑,至于已尼陂,高车诸部
在今云南大理市东,凤仪镇北。《方舆纪要》 卷117赵州: 宿龙山 “在州 (今凤仪镇) 北十五里。顶有浮图,唐镇南将军韦仁寿所建。或曰,山在州东龙伯山之南”。
在今陕西泾阳县东南。明建。《清一统志·西安府》: 文塔寺 “在泾阳县东南二十里。塔甚高。明刑部尚书李世达建”。
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江夏县置,属显州。治所在今河南泌阳县东北五十里。《元和志》 卷21: “取慈丘山为名。” 大业初属淮安郡。唐属唐州。五代周废入比阳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江夏县置,“
又名江口。即今广东郁南县东南南江口镇东。清设江口汛。
北宋置,属南充县。在今四川南充市西南九十里金凤镇。
在今广东中山市东南。《清一统志·广州府》:五桂山“俗名五鬼山, 岩壑瀑布, 与罗浮争胜。山左有大小花园,产异花甚多。其阳产神仙茶”。
西汉改博阳县置,属泰山郡。治所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三十里旧县。北魏改名博平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南旧县。初为泰山郡治。后属泰山郡。东汉、晋、宋不改。北魏改名博平县。
①在今浙江舟山市普陀区普陀山西南部。雍正《浙江通志》卷14引吴莱《甬东山水古迹记》:“自梅岑山东行西折为观音洞,洞瞰海外,巉中裂,大石壁紫黑,旁而两岐,乱石如断圭,积伏
即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东北秧田冲。清有外委把总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