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星山
在今广西苍梧县东北。《元和志》 卷37苍梧县: “通星山在县北六十二里。汉刘曜为太守,常登此山,仰观星历,因号通星山。”
在今广西苍梧县东北。《元和志》 卷37苍梧县: “通星山在县北六十二里。汉刘曜为太守,常登此山,仰观星历,因号通星山。”
即张博铁路。自山东张店 (今淄博市)至博山。
又名神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蜈蚣坝两侧及北面的山岭。吴公、蜈蚣皆蒙古语翁衮之音转。意为 “神”。《清一统志·归化城六厅》: 翁公山“在归化城北三十五里。有元时建甸城废址。按此即阴山也。西自河套之北
即今四川重庆市渝北区东北石船镇。清嘉庆《四川通志》卷89江北厅:石船铺“在厅东一百二十五里”。
①唐初改开阳县置,属马邑郡。治所在今山西神池县境。武德四年 (621) 属朔州,同年即废。②唐天宝元年 (742) 改新宁县置,属衡阳郡(后改衡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宁县西北三里。元至元十九年 (128
亦作翠蓝山、呢咕把拉。即今印度洋孟加拉湾东之尼科巴群岛。清谢清高 《海录》: “尼古八当国,在笨支里西岭介中,疆城甚小,土番名耀亚。”
在今湖北武汉市 (武昌) 东北白浒。《元史·世祖纪》: 宪宗九年 (1259) 攻鄂州,“帝驻浒黄洲”。即此。《方舆纪要》 卷76武昌府江夏县:浒黄洲镇在 “府北三十里,为江渚登陟之所,郡北面之要隘也
春秋时邾地。在今山东费县南。《春秋》: 僖公元年 (前659),“九月,公败邾师于偃”。《公羊传》作缨。古邑名。春秋邾邑。在今山东省费县南。《春秋》僖公元年(前659年),“公败邾师于偃。”即此。
①在今福建武平县南。《方舆纪要》 卷98武平县: 南安镇 “在县南。唐置镇,与武平俱属长汀县。五代时,王闽改置武平场,南安遂废”。②在今四川夹江县西北二十五里木城镇。唐代于此置南安县。《方舆纪要》 卷
明洪武六年 (1373) 改叙州路置,属四川行中书省 (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治所在宜宾县 (今四川宜宾市)。清辖境相当今四川大凉山及雷波以东,富顺以南,隆昌、兴文以西地区。1913年废。明洪武六年(1
明嘉靖四十二年 (1563) 置,属石城县。在今广东廉江市西南青平镇东南息安村。《清一统志·高州府》 “横山堡” 条内: “息安堡在县西九十里。嘉靖四十二年设。本朝康熙初迁置。《县志》:县境诸堡,惟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