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璞山
在今江西波阳县东。《明一统志》 卷50饶州府: 郭璞山“在府城东和南乡。根盘五十里,崇高百仞,峰峦峭拔,为鄱阳郡山之冠。世传郭璞尝旅寓于此”,故名。《方舆纪要》 卷85饶州府鄱阳县: 郭璞山“府东百十里。……或云, 山本名阳山”。
在今江西波阳县东。《明一统志》 卷50饶州府: 郭璞山“在府城东和南乡。根盘五十里,崇高百仞,峰峦峭拔,为鄱阳郡山之冠。世传郭璞尝旅寓于此”,故名。《方舆纪要》 卷85饶州府鄱阳县: 郭璞山“府东百十里。……或云, 山本名阳山”。
五代南汉乾亨初升齐昌县置,治所在今广东五华县西北华城镇东北。北宋天禧二年(1018)复为齐昌县。五代南汉乾亨元年(917年)置,治今广东省兴宁市境内。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废。
在今湖北襄阳县东南东津镇。《方舆纪要》卷79襄阳县“柳关”条下:“又府东十里有东津渡,为汉江渡口。二关皆控汉江之险。”清设千总驻防。
亦作芜菁平。在今四川武胜县南二十里旧县。《元史·地理志》:“定远,本宋地名女菁平。元至元四年,便宜都总帅部兵创为武胜军,后为定远州。”
东汉改傿陵县置, 属颍川郡。 治所在今河南鄢陵县西北十八里古城村。北魏改为鄢陵县。北齐废。隋开皇中复置鄢陵县,属许州,徙今鄢陵县。十六年 (596) 为洧州治。大业初属颍川郡。唐武德四年 (621)
唐渤海国置,为汤州治。治所在今吉林敦化市西北额穆镇。辽废。古县名。渤海国置,治今吉林省敦化市西北额穆。为汤州治。辽废。
一作土河。即今内蒙古西辽河支流老哈河。《金史·地理志》: 三韩县 “有涂河”。《元史·特薛禅传》: 太祖又谕火忽曰: “哈老温迤东,涂河、潢河之间,火儿赤纳庆州之地,与亦乞列思为邻,汝则居之。”
即今山东枣庄市东南郭里集乡。旧属峄县。清光绪 《山东通志》 卷1 《舆图志》: 峄县东北有郭里集。
①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改大通卫置,属西宁府。治所在白塔城(今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西北城关镇)。民国《大通县志》卷2:“盖县名大通,原自宋时筑城于浩亹河上,名曰大通城,后遂名其河为大通河。清雍正
又作䍧柯或牂牁。 隋开皇初置, 为牂柯郡治。治所在今贵州黄平县西北。唐武德二年 (619)改为建安县。古县名。牂,又作䍧。隋置,治今贵州省瓮安县境。唐永徽后废。隋、唐时曾先
亦作论民国、蓝毗尼国、腊伐尼。在今尼泊尔南部的罗美德。《三国志》 卷30裴注引 《魏略·西戎传》: 临儿国,“ 《浮屠经》 云其国王生浮屠。浮屠太子也”。相传释迦牟尼诞生于此,为佛教圣地之一。东晋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