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路
元至元十四年 (1277) 改鄂州置,治所在江夏县 (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区)。辖境约当今湖北蒲圻市、通城县以东,长江以南,鄂城市、崇阳县以西地。大德五年 (1301) 改为武昌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鄂州置,治江夏县(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辖境约今赤壁、通城以东,长江以南,鄂城、崇阳以西地。元为湖广省治。大德五年(1301年)改为武昌路。
元至元十四年 (1277) 改鄂州置,治所在江夏县 (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区)。辖境约当今湖北蒲圻市、通城县以东,长江以南,鄂城市、崇阳县以西地。大德五年 (1301) 改为武昌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鄂州置,治江夏县(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辖境约今赤壁、通城以东,长江以南,鄂城、崇阳以西地。元为湖广省治。大德五年(1301年)改为武昌路。
即今浙江余姚市西马渚镇。清乾隆《绍兴府志》卷7《市》引《万历志》:马渚市“在县西南二十里”。
即今山东无棣县北大山镇。民国《无棣县志》卷2:大山桥“在大山南,距城六十里”。
战国秦地。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北原阌乡县城(1960年三门峡水库拦洪后被淹没)。《史记·范睢列传》: “王稽辞魏去,过载范睢入秦,至湖。”古邑名。战国秦邑。在今河南省灵宝市西北阌乡西南。《史记·范雎传》:
①汉曰雷陂。在今江苏扬州市北十里。唐武德五年 (622) 改葬隋炀帝于此。《新唐书·地理志》江都县: “东十 一里有雷塘,贞观十八年,长史李袭誉引渠,又筑勾城塘,以溉田八百顷。” 宋以后渐湮废。《方舆
亦作青平山。又名青山。在今江苏盱眙县西南八十五里。《舆地纪胜》 卷44盱眙军: 青平山 “在招信县东南二十五里。绍兴三十一年刘泽保聚于此,敌不敢近。其后嘉定末年,武统制败敌于此”。
①西魏大统十二年(546)改化政郡置,属夏州。治所在岩绿县(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辖境相当今陕西榆林市和横山县西部、内蒙古乌审旗南部地。隋开皇三年(583)废。②隋开皇十八年(598)置,为弘州治。
即今内蒙古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左翼前旗。旧属绥远省。原驻地在今准格尔旗西之西营子乡。1948年迁驻沙圪堵。1954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据民国 《绥远通志稿》 说: “蒙语左翼曰郡格尔,今多译作准格尔。”
即艮岳。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北隅。宋徽宗筑。宋王偁《东都事略》:“政和初作寿山艮岳于禁城之东陬。”《方舆纪要》卷47:“初名凤凰山,后改寿山艮岳。上为华阳宫,峰峦嶂巘,洲渚池沼,皆以人力为之,穷奇极胜。后
唐开元中置,属南陵县。即今安徽繁昌县。《寰宇记》卷105繁昌县:“以地出石绿兼铁, 由是置冶。自唐开元以来,立为石绿场。其地理枕江,舟旅憧憧,实津要之地。以南陵地远, 民乞输税于场。伪唐析南陵之五乡,
①秦置,属砀郡。治所在今河南虞城县北二十二里李老家乡附近。西汉属梁国。北魏废。②东晋安帝侨置,为马头郡治。治所在今安徽怀远县南马头城。南齐属钟离郡。后废。古县名。秦置,治今河南省虞城县北,属砀郡。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