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 (採) 铜川
在今陕西富县西北。东南流入洛河。《元一统志》 (残本): 石脂 “采铜川有一石窟,其中出此,就窟可灌成烛一枝,敌蜡烛之三。至元七年, 上司移文封, 至今不采”。
在今陕西富县西北。东南流入洛河。《元一统志》 (残本): 石脂 “采铜川有一石窟,其中出此,就窟可灌成烛一枝,敌蜡烛之三。至元七年, 上司移文封, 至今不采”。
五代晋改雍丘县置,属开封府。治所即今河南杞县。后汉复为雍丘县。金正隆后又改为杞县。元初河决,徙治于今县北二里,属汴梁路。明还治今杞县,属开封府。民国初属河南开封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在河南省东部。
在今广西阳朔县西南。《舆地纪胜》 卷103静江府: 鉴山 “旧名镜山。在阳朔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107阳朔县 “阳朔山” 条下: “鉴山在县西南,亦曰西山,城环其上。”
即今广西凤山县西南平乐瑶族乡。清雍正十一年(1733)设巡司于此。集镇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西南部,西邻凌云县。平乐瑶族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250。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设巡检司治此。土地革命
在今海南省澄迈县东北。《寰宇记》卷169澄迈县:“以界内迈山为名。”《清一统志·琼州府一》:迈山“按隋名县, 以澄江、迈山同在境内故。《九域志》谓之澄迈山者误”。
①在今浙江桐乡市西。《方舆纪要》卷91崇德县:“车溪在县(治今崇福镇)东北三十六里,南北相距二十余里,接于桐乡之烂溪。”②在今湖北宣恩县南。《方舆纪要》卷82木册长官司:车溪“《志》云,源出木册山,流
在今河南舞阳县北四十二里贾湖村西。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5米。为保存较好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址。属裴李岗文化。从1983年开始,先后进行六次发掘。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数千件。石器有磨盘、斧、铲、磨
①北齐改襄城郡置,属豫州。治所在武阳县(今河南西平县西南)。隋开皇初废。②隋大业初置,治所在吉昌县(今山西吉县)。辖境相当今山西吉县、乡宁等县地。唐武德元年(618)改为汾州,五年(622)改为南汾州
在今浙江杭州市少年宫附近。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8:“昭庆寺之北为庆忌塔。”系葬春秋时吴王僚子庆忌处,宋改为丰储仓。
①在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明一统志》卷17永宁县:双髻山“在县东北二十里。绝顶有双髻并峙,状若髻然”。②即今福建莆田县东南五侯山。《方舆胜览》卷13兴化军:双髻山“亦名笔架山”。《方舆纪要》卷96莆田
宋大理置,属石城郡。在今云南陆良县东北二十四里旧州。元改陆凉州。大理后期置,治今云南省陆良县东北旧州。蒙古宪宗三年(1253年)改置千户,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为陆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