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小江
在今贵州铜仁市西。《方舆纪要》 卷122铜仁府铜仁县: “铜仁小江在府城西。源出府西北瓮济洞,东南流,至府治西北,合于铜仁大江。”
在今贵州铜仁市西。《方舆纪要》 卷122铜仁府铜仁县: “铜仁小江在府城西。源出府西北瓮济洞,东南流,至府治西北,合于铜仁大江。”
辽太祖时改怀戎县置,为可汗州治。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县(沙城)东南旧怀来城(已没入官厅水库)。金明昌六年(1195)改名妫川县,属德兴府。元复名怀来县,属龙庆州。明洪武三年(1370)废。清康熙三十二年(
即今湖南临武县东南土桥乡。清光绪《湖南通志》卷1临武县图:县南有土桥汛。
即今安徽天长县西汊涧镇。清嘉庆《天长县志》卷2:汊涧镇在“(城)西四十五里”。在安徽省天长市西部。面积96平方千米。人口4万。镇人民政府驻汊涧,人口 6840。因河汊较多得名。1949年置汊涧镇,19
①隋开皇十年 (590) 置,治所在高城县(今河北藁城市西南二十八里丘头镇)。辖境相当今河北藁城、正定、栾城三市县交界地区。大业初废。唐武德元年 (618) 复置,辖境相当今河北藁城市南部及晋州、无极
即今安徽芜湖县南十里,青弋江东岸芳山。旧属宣城县。清嘉庆《宁国府志》卷12:方山镇“距城六十里”。在河南省禹州市西北部。面积64.2平方千米。人口4万。镇人民政府驻方山,人口1870。因南邻方山得名。
在今越南中部清化省朱江入海口。《校补安南弃守本末》:明永乐七年(1409)于“古弘县之会潮海口”设巡检司。
①唐先天元年(712)改箕州置,治所在辽山县(今山西左权县)。《元和志》卷13仪州:“因州东夷仪岭为名。”辖境相当今山西和顺、榆社、左权等县地及河北涉县北部地区。天宝元年(742)改乐平郡,乾元元年(
即今贵州麻江县东南宣威镇。明万历十二年(1584) 置宣威土千总。
在今四川成都市西南。南宋陆游 《故蜀别苑》 载: “故蜀别苑在成都西南十五六里,梅花至多,有两大树,夭娇若龙,相传谓之梅龙。” 明朝改称中园,园中改称梨树千株。张献忠驻军成都时改做御营。
①姚江支流。即今浙江余姚市东南干溪。源于四明山北麓,北经陆埠镇入姚江。《方舆纪要》 卷92慈溪县: 蓝溪,“ 《志》 云: 余姚县大兰山以东三十六岙之水及杨溪水,皆流汇于蓝溪,东北注于前江”。②即今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