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铜官山

铜官山

①即君山。今江苏宜兴市西南二十里铜官山。清光绪 《宜兴荆溪县新志》 卷1: 君山,一名铜官山,“秦以来设官采铜,故名”。

②一名武康山。在今浙江德清县西十六里莫干山南。《寰宇记》 卷94武康县: “铜官山下有两坎,深数丈,方圆百丈,古采铜所。” 清雍正 《浙江通志》卷12: “昔吴王濞采铜于此。” 故名。

③在今浙江建德市西十四里千岛湖旁。宋 《淳熙严州图经》 卷2建德县: 铜官山 “在县 (治今梅城镇) 西八十里。《旧经》 载 《新安记》 云: 秦时于此置官采铜,因以为名”。

④一名利国山,又名铜山。在今安徽铜陵市南铜官山矿区。南朝齐、梁以来,置铜官场于此,故名。李白 《铜官山醉后绝句》: “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 要须回袖舞,拂尽五松山。” 即此。

⑤即铜井山。在今安徽全椒县西。《隋书·地理志》: 江都郡全椒县 “有铜官山”。《明一统志 ·滁州》: 铜井山 “在全椒县西七十里。一名铜官山。上有铜井,旧尝出铜”。

⑥又名云田山。在今湖南望城县北二十里铜官镇。《水经·湘水注》: “湘水又北径铜官山,西临湘水,山土紫色,内含云母,故亦谓之云母山也。” 《寰宇记》 卷114引甄烈 《湘川记》 云: “盖楚之铸钱处,故曰铜官山。”

⑦在今四川邛崃市东南。《元和志》 卷31邛州临邛县: 铜官山 “在县南二里。邓通所封,后卓王孙买为陶铸之所”。《明史·地理志》 邛州: “东南有铜官山,产铜。”《方舆纪要》 卷71邛州: 铜官山,“ 《旧志》 在州东南八里。《史记》 卓氏之先赵人,秦破赵,迁卓氏……致之临邛,即山铸钱,即此山也。汉文帝尝以此山赐邓通。今州南五里有卓王孙宅基,方十里。耕者往往得古钱”。

⑧在今四川金堂县东。《隋书·地理志》: 金泉县有铜官山。《元和志》 卷31金水县: 铜官山,“在县北四十九里”。《舆地纪胜》 卷164怀安军: 铜官山,“ 《图经》 云: 在金水县北十里。出铜。唐天宝六载改为金水山”。

⑨在今四川中江县西南。《元和志》 卷33铜山县: “有铜山,汉文帝赐邓通蜀铜山铸钱,此盖其余峰也,历代采铸。” 《寰宇记》 卷82铜山县: 铜官山 “在县西南六十八里。长二里。《蜀记》 云: 县西南有铜官山,阔八丈,高出众峰。邓通、卓王孙冶铸之所也。景龙二年,采铜利害使西台侍御史奏称: 梓州玄武县,简州金水县竞铜官坑。按两县《图经》,其铜官山合属,玄武县请徙铜官于山南二里”。《方舆纪要》 卷71中江县: 铜官山在 “县西南九十八里。产铜。《志》 云: 为卓王孙、邓通冶铸之所”。

⑩在今四川广汉市东。《寰宇记》 卷73汉州: 铜官山,“昔邓通铸钱于此”。《方舆纪要》 卷67汉州:铜官山在 “州东二十里。前代铸钱处也”。


(1)又称君山、荆南山。在江苏省宜兴市西南、荆溪之南。山巅有池,岩洞绝胜。其西麓曰横山,东麓曰静乐山,南麓曰芙蓉山,北麓则曰南岳。相传三国吴孙皓封国山禅于此,取汉武移衡山于灊霍之义,谓之南岳山。山产茶。(2)即“利国山”。


猜你喜欢

  • 唐崖土司

    清初改唐崖长官司置,属施州卫。治所在今湖北咸丰县西北三十五里唐崖司镇。雍正十三年(1735) 废。清初改唐崖长官司置,治今湖北省咸丰县西北。雍正十三年(1735年)废。

  • 游顿街

    即今江西临川市南四十里油顿。清同治《临川县志》 卷1下: 九十八都有游顿新墟。《中华民国新地图》 作游顿。

  • 申隔宗

    又作僧格宗。在今西藏南部,门隅地区达旺东南五十八里处。藏语意为狮子堡。原隶属于西藏地方政府管辖,1951年被印度政府非法占领。

  • 忽禅河

    即忽章河。今哈萨克斯坦锡尔河。

  • 青龙潭市

    即今湖北安陆市西北二十六里青龙镇。清光绪 《德安府志》 卷8 《兵事》: 同治三年 (1864)四月,张总愚 “扰及郡西三里店、白兆山、青龙潭等处”。

  • 团州

    唐置羁縻州,属巂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后废。

  • 济尔噶朗河

    今新疆乌苏县西济尔哈朗河。《清一统志·库尔喀喇乌苏》:济尔噶朗河“在庆绥城西。源出天山北麓,北经布勒哈尔齐台西,多木达都台东,流二百里,会库尔河”。

  • 小石口堡

    ①在今山西应县东南三十里小石口村。《方舆纪要》卷40繁峙县:小石口堡“在大石口西五里。堡城正德九年筑,万历二十八年增修,后又增筑北关。今城周二里有奇”。②在今山西繁峙县东北。明正德九年(1514)筑,

  • 定平县

    唐武德二年 (619) 分定安县置,属宁州。治所即今甘肃宁县南六十里政平乡。唐末为衍州治。五代周显德五年 (958) 属邠州。寻属宁州。蒙古至元七年 (1270) 省入宁州。古县名。唐武德二年(619

  • 牧师苑

    西汉置,在今甘肃榆中县西北。《水经·河水注》: “苑川水出勇士县之子城南山,东北流历此成川,世谓之子城川。又北径牧师苑,故汉牧苑之地也。羌豪迷吾等万余人,到襄武、首阳、平襄、勇士,至此抄苑马,焚烧驿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