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铜山县

铜山县

①唐武德四年 (621) 置,属西濮州。治所在今云南祥云县东北。贞观十一年(637)属髳州。天宝后废。

②唐调露元年 (679) 于废铜山监置,属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中江县东南九十里广福镇 (俗名铜山寺)。《寰宇记》 卷82铜山县: “以铜山为名。”北宋属潼川府。元至元二十年 (1283) 废入中江县。

③金大定二十九年 (1189) 改东平县置,属咸平府。治所在今辽宁开原市南中固镇。元废。

④清雍正十一年 (1733) 置,为徐州府治。治所即今江苏徐州市。民国初为江苏徐海道治。1927年直属江苏省。


(1)古县名。(1)唐调露元年(679年)析郪、飞鸟二县置,治今四川省中江县东南广福镇。属梓州。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废。(2)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改东平县置,治今辽宁省开原市南中固镇,属咸平府。元废。(2)今县名。在江苏省西北部、微山湖南岸,西南与安徽省交界。属徐州市。面积1999.6平方千米。人口128.7万。辖22镇。县人民政府驻铜山镇。春秋彭城邑。秦置彭城县,属泗水郡。西汉至金均称彭城县,历为楚国、彭城国、徐州、彭城郡治。蒙古至元二年(1336年)废县并入徐州。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徐州为府,置铜山县为府治,以县东北境微山湖畔有铜山(今已沦入湖中)故名。《大清一统志》:铜山“在铜山县东北八十里,与利国驿连境。旧常产铜,故名”。1912年废府留县。1914—1927年为徐海道治。1927年直属江苏省。1945年析城区置徐州市。1948年铜山县被划为铜北、铜山、邳睢三县和徐州市郊区,属山东省。1949—1952年先后归山东省台枣专区和滕县专区领导。1953年撤销铜北县、邳睢县,恢复铜山县建制,属江苏省徐州专区,县人民政府驻徐州市。1961年划归徐州市领导。1962年复划归徐州专区。1970年属徐州地区。1983年复归徐州市领导。2002年迁治铜山镇。地处黄淮平原与低丘陵相间地带。主要河道有京杭运河、废黄河、郑集河、屯头河、房亭河等。属南温带湿润气候。农产以小麦、稻、玉米、大豆、甘薯、棉花、花生、芝麻、烟叶为主,是全国粮棉、蔬菜、山羊板皮和生猪生产基地县。汉王乡玫瑰花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中国重要的玫瑰花产地,素有“玫瑰之乡”美称。有建材、煤炭、轻纺、化工、冶金、机械、电器、食品等工业。矿产有煤、铁、石灰石、大理石、石英、耐火黏土等。陇海、京沪铁路交叉境内,京杭运河贯穿东西,104、206、310国道经此,为苏、鲁、豫、皖交通咽喉。名胜古迹和纪念地有北洞山楚王汉墓、汉王拔剑泉、汉王庙、楚王山汉墓群、小龟山西汉楚王刘注墓、茅村汉画像石墓、文徵明碑刻和阎窝惨案纪念馆等。


猜你喜欢

  • 开平中屯卫

    ①明置,属北平都司。在今河北唐山市东北十五里开平镇。《方舆纪要》卷17滦州:开平中屯卫“旧在口北大宁沙岭,后移真定,永乐初复移建于此城,周四里,拨遵化卫军守御”。②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属北平

  • 观音门

    明洪武时所建南京外郭城门之一。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区北。地当直渎水入江之口,为历代屯戍之处。

  • 长岸

    指今安徽当涂县西南长江岸边东、西梁山一带。《左传》:昭公十七年(前525),“吴伐楚,……战于长岸”,即此。指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长江沿岸一带。《左传》昭公十七年(前525年):吴伐楚,“战于长岸”,即

  • 石亭江

    又名雒水、浽江水。在今四川成都平原东北,为沱江上游支流。嘉庆《什邡县志》卷6:雒水,“刘焉治绵竹时凿石垒亭, 以镇洛水,故以名江”。《晋书·李特载记》:永宁元年(301),“长史曹运、犍为太守李苾,督

  • 翁牛特旗

    本翁牛特部,后金崇德元年 (1636) 建翁牛特左、右翼二旗,属内蒙古昭乌达盟。左翼旗驻绰克温都尔,后迁今翁牛特旗驻地乌丹镇,右翼旗驻哈特呼特朗,后迁今赤峰市西南老府镇 (西老府)。1914年划归热河

  • 美庐别墅

    即河东路180号别墅。在今江西九江市南庐山牯岭东谷长冲河畔。以此别墅为宋美龄所有,门前有蒋介石题 “美庐” 石刻,故名。

  • 北窖邨

    在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北二十五里东班各庄乡西南。盛产煤。清光绪《顺天府志》卷29房山县:“(西北)七十里北窖村。”

  • 孟子山

    在今湖南宁乡县西北。《清一统志·长沙府》: 孟子山 “在宁乡县西北五十里。沩水所经。《县志》: 元欧道结庐读书于此。尝登山植杉成林,因书 《孟子·牛山章》 于壁,山因以得名”。古山名。在今湖南省宁乡县

  • 遂城山

    即龙山。在今河北徐水县西五十里。《寰宇记》 卷68威虏军遂城县: 遂城山 “旧名龙山,在县西二十五里,《括地图》 云: 其山往往有仙人游龙翔集,天宝七年敕改为遂城山”。

  • 烽台 (臺) 山

    亦名柏山。在今辽宁朝阳县南。《清一统志·承德府一》: 柏山 “亦名烽台山。山有十六峰,盘郁四十余里。山顶有辽安州城废基,断井颓垣,犹可辨识,山半有辽买岩寺旧址,乾统八年耶律劭碑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