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钱坝
即今陕西勉县西铜钱坝乡。左涧右山,扼要路之要。北魏至北周为嶓冢县治。
集镇名。在甘肃省康县城东南部、铜钱河南岸。铜钱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620。明正德五年(1510年)在此坝铸过铜钱,故名。盛产木耳、香菇、棕片、油桐,尤以木耳朵大肉厚出名。铜钱大桥联通南北。康阳公路经此。
即今陕西勉县西铜钱坝乡。左涧右山,扼要路之要。北魏至北周为嶓冢县治。
集镇名。在甘肃省康县城东南部、铜钱河南岸。铜钱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620。明正德五年(1510年)在此坝铸过铜钱,故名。盛产木耳、香菇、棕片、油桐,尤以木耳朵大肉厚出名。铜钱大桥联通南北。康阳公路经此。
一称水峡贝子旗。俗称哈尔格贝子旗。清康熙五十年 (1711) 置,在今青海刚察县西,后迁青海海晏县南。
又作该朱城、讲朱城。西夏置,属卓啰和南军司。在今甘肃永登县南庄浪河畔。即“该朱城”。
在今河南荥阳市西北汜水镇东。《资治通鉴》: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北魏将奚斤等“进击翟广等于土楼,破之,乘胜进逼虎牢”。在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北汜水镇东。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北魏将奚斤克土楼,进逼
①即邘。商、周封国。金文作噩。在今河南沁阳市西北。《史记· 殷本纪》: “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 裴骃 《集解》 引徐广曰: “一作邘,音于。野王县有邘城。” 周武王灭殷,封子邘叔于此。②西周
隋开皇十年(590)改受阳县置,属并州。治所在今山西文水县东十里旧城庄。《元和志》卷13文水县:“因县西文谷水为名。”大业三年(607)属太原郡。唐初属并州,天授元年(690)改为武兴县,神龙元年(7
①在今湖北英山县东。《明一统志》 卷14庐州府: 英山 “在英山县东五十里。其山峰峦峭拔秀丽,上有井,井上常有云气,望之罕见,见之其年必丰”。县以此山名。②即浈石山。在今广东英德市东三十里。《方舆纪要
一作康狼山。 在今甘肃临洮县北。 《晋书·乞伏乾归载记》: 东晋义熙四年 (408),“ (炽磐) 筑城于嵻㟍山以据之”。 《元和志》 卷39兰州五泉县: “康狼山,亦名热薄汗山,在县南
十六国李特建,在四川成都市区北。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1成都府引《成都记》云:“府治北三里许,有李特所筑赤涂城。”
在今湖南邵东县北二十里黑田铺乡。旧属邵阳县。清置黑田巡司。1952年划归邵东县。
即旋鸿池。在今内蒙古丰镇市东北东、西海子村一带。《魏书·太祖纪二》; 天兴二年 (399)二月,“又穿鸿雁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