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阳平县

阳平县

①西汉置,属东郡。治所即今山东莘县。东汉为侯国。三国魏属阳平郡。西晋永嘉后废。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复置,北齐改为乐平县。隋开皇六年(586)复改阳平县,八年(588)改为清邑县。

②南朝宋置,属鲁郡。治所在今山东微山县西北北羊庄。北齐省。

③南朝宋侨置,属阳平郡。治所在今江苏铜山县境。北魏属南阳平郡。后废。

④南朝宋改洋平县置,属桂林郡。治所当在今广西东北部融江、龙江下游及红水河下游一带。后废。

⑤北魏置,属江夏郡。治所即今河南泌阳县。隋开皇七年(587)改为饶良县。

⑥1935年2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由宁强县析置,治阳平关(今陕西宁强县西北阳平关镇)。同年3月废。


(1)古县名。(1)西汉置,治今山东省莘县。属东郡。东汉改为侯国,后复为县。西晋永嘉后废。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复置。北齐改为乐平县。隋开皇六年(586年)复名阳平县,属魏州。开皇八年改为清邑县。(2)南朝宋置,治今山东省滕州市西。属徐州。北齐废。(3)北魏改比阳县置,治今河南省泌阳县。为东荆州治。隋开皇七年改名饶良县。(2)旧县名。川陕苏区设。1935年由陕西省宁羌县阳平关地区析置。治今宁强县阳平关。县因以为名。同年3月红军北上后撤销。


猜你喜欢

  • 溵州

    唐建中二年 (758) 置,治所在郾城县 (今河南郾城县)。辖境相当今河南漯河市及郾城、临颍、商水等县地。贞元二年 (786) 废。元和十二年(817) 复置,长庆元年 (821) 废。唐建中二年(7

  • 和硕特西右翼后 (後) 旗

    清雍正三年 (1725)置,属和硕特部。在今青海都兰县西南巴参一带。《清史稿·地理志》 西右翼后旗: “牧地跨柴达木河。东至希昔,南至诺们罕木鲁,西至乌拉斯台,北至柴达木。”

  • 界河关

    明置,在今河南新县南。《方舆纪要》 卷50光山县: 界河关在 “县南百十里。《志》 云,三道河源出于此。关南至麻城县九十里。……有巡司戍守”。

  • 安平镇

    ①即今河北香河县西南安平镇。清于此设把总驻防。②即张秋镇。今山东阳谷县东南张秋镇。《明史·地理志》 东平州东阿县:“张秋镇在西南,弘治二年河决于此。七年十二月塞,赐名安平镇。”③清康熙元年(1662)

  • 沿口镇

    即今四川武胜县。民国 《武胜县志》 卷1: 沿口场在 “县北三十里……商务繁盛,为河东冠”。1953年武胜县迁治于此。在四川省武胜县中部。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63平方千米。人口7.9万。镇人民政府驻沿

  • 安塞军

    唐置,在今河北蔚县东。《资治通鉴》:唐乾宁四年(897),河东李克用以刘仁恭叛,将兵攻“至安塞军”。即此。

  • 李庄镇

    即今四川宜宾市东六十里李庄镇。清嘉庆《南溪县志》卷3:李庄镇“在县西南七十里”。民国《南溪县志》卷1:李庄镇“宋以前县治,地滨大江,又当叙南孔道。故商业繁盛,居民千余家,与宜宾交通极便”。抗日战争期间

  • 芦沥盐场

    在今浙江平湖市东海滨。《元丰九域志》卷5:海盐县有芦沥盐场。北宋置,在今浙江省平湖市东海滨。明、清设盐课司于此。

  • 岩湖嶂

    在今福建福安市北四十里。《方舆纪要》卷96福安县: 岩湖嶂 “高广皆数十仞,其平如掌,容数百人。半岩有穴,亦容数十人。下有湖,名曰岩湖”。

  • 肥城郡

    北周置,属济州。治所在肥城县 (今山东肥城市北老城)。辖肥城、蛇丘二县,相当今山东肥城市地。隋开皇初废。北周置,治肥城县(今山东肥城市)。属济州。辖境约相当今山东省肥城市一带。隋开皇初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