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坑
在今安徽歙县东北一百二十里,北接绩溪,东接浙江临安县界。《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赤乌十三年(250),“废太子和,处故鄣”。《舆地纪胜》卷20徽州:阶坑“在歙县东一百二十里。《方舆志》云:即吴废太子和之地也,阶迹犹存”。
在今安徽歙县东北一百二十里,北接绩溪,东接浙江临安县界。《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赤乌十三年(250),“废太子和,处故鄣”。《舆地纪胜》卷20徽州:阶坑“在歙县东一百二十里。《方舆志》云:即吴废太子和之地也,阶迹犹存”。
在今江西铅山县南。《寰宇记》 卷107信州铅山县: “又有铜宝山,连桂阳山,出铜。” 《清一统志 ·广信府一》: 铜宝山 “在铅山县西南七里。旧名杨梅山,一名七宝山。下有银平坑,石窍中胆泉涌出,浸铁成
唐贞观五年 (631) 置,为羁縻州。属松州都督府。治所在诺川县 (在今四川松潘县西北)。后废。唐贞观五年(631年)置,治诺川县(治今四川松潘县黄胜关北)。辖境相当今四川省松潘县一带。后因地入吐蕃,
在今陕西彬县西十八里。《元和志》 卷3新平县: 槀丘堡 “东、西、南三面石坡峭峻高十丈,北面筑城高二丈。武德二年置,贞观七年废”。
在唐长安城太极宫内,今陕西西安城北部。隋初建。唐初为秦王李世民所居。
即今湖北新洲县南涨渡湖。清光绪 《湖北全省分图》: 黄冈县西北有涨渡湖。民国 《湖北通志》卷10黄冈县: 涨渡湖 “在县西北九十里”。在湖北省东部武汉市新洲区南。因水位季节变化显著,“涨需渡,涸可涉”
又名鸡丘。治所在今河北永年县(临洺关)东南。《左传》:襄公三年(前570),“同盟于鸡泽”。即此。在今河北省永年县东南。《左传》襄公三年(前570年):六月,鲁襄公会单子、晋侯、宋公、卫侯等“同盟于鸡
①又称南市。隋东都三市之一。在今河南洛阳市隋唐故城西南部。《大业杂记》载:“大同市周四里,在河南县西十里。”徐松《唐两京城坊考》说:此市“周四里。市开四门,邸一百四十一区,资货六十六行”。唐迁于固本坊
亦作七擒市。即今江西新干县东南四十四里七琴镇。明嘉靖《临江府志》卷3:新淦县市镇有七擒。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6新淦县:“芦岭又迤东稍南行十里至七琴。”
金置,属符离县。即今安徽宿州市北六十里夹沟镇。在河南省安阳县中西部。面积37.7平方千米。人口5.8万。镇人民政府驻曲沟,人口 7610。因附近多弯沟,古称曲沟,清称曲沟集,民国曾称曲沟镇,后又称曲沟
即今吉林安图县。1963年在镇东南五里布尔哈通河边发现古人类牙齿化石及猛犸象、披毛犀等动物化石,被称为 “安图人”。(1)在吉林省安图县东北部。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894平方千米。人口7.4万,朝鲜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