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

①西周封国,嬴姓。在今河南潢川县西北十二里隆古集附近。《左传》: 桓公八年 (前704) 夏,“楚子合诸侯于沈鹿, 黄、 随不会, 使章让黄”。又,僖公十二年 (前648),“黄人恃诸侯之睦于齐也,不共楚职,曰: ‘自郢及我九百里,焉能害我?’夏,楚灭黄”。《水经·淮水注》: “柴水又东径黄城西,故弋阳县也。” 今故城遗址尚存。

②春秋时齐邑。《春秋》: 桓公十七年 (前695),“公会齐侯、纪侯盟于黄”。又,宣公八年 (前601),“公子遂如齐,至黄乃复”。可见,此黄为由鲁至齐所经之地。《水经·瓠子河注》: 昌国县有黄山、黄阜。或即 《春秋》 黄之故地。其地当在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城东北。

③春秋宋邑。在今河南民权县东六十二里孔梁寺村。《左传》: 隐公元年 (前722),“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杜注: “黄,宋邑。陈留外黄县东有黄城。” 战国时为魏邑。

④战国魏邑。在今河南汤阴县东北故城村。《史记·赵世家》: 赵肃侯十七年 (前333),“围魏黄,不克”。即此。


(1)古国名。西周封国。嬴姓。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北隆古集附近。春秋时灭于楚。《左传》桓公八年(前704年):“楚子合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使薳章让黄。”即此。(2)古邑名。(1)又作外黄。春秋战国宋邑。在今河南省民权县西北。以黄沟得名。《左传》隐公元年(前722年):“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即此。秦置外黄县。参见“外黄”。(2)在今山东省冠县南。春秋时属齐。《春秋》桓公十七年(前695年):“公会齐侯、纪侯盟于黄。”即此。(3)即“小黄”。


猜你喜欢

  • 乞勒伊站

    明初置,即今黑龙江省抚远县。明《辽东志》卷9:海西东水陆城站有“乞烈伊城”。

  • 大蠡山

    亦名蠡山。即今宁夏同心县东北大罗山,系罗山北段。明嘉靖《宁夏新志》卷3韦州:蠡山“在城西二十余里。峰峦耸翠,草木茂盛。旧不知何名。洪武中,庆府长史刘昉以其形似名之”。《清一统志·宁夏府一》:蠡山,“《

  • 碛南州

    唐置,属安西都护府。即今新疆叶城县。《新唐书·地理志》 引贾耽 《四夷路程》: “于阗……六百二十里至郅支满城,一曰碛南州。” 贞元中废。唐贞观年间置,治郅支满城(今新疆叶城县)。辖境相当今新疆维吾尔

  • 龙藏嶂

    在今广东蕉岭县南。《方舆纪要》卷103镇平县:龙藏嶂“在县南二十里。峰峦高耸,若龙之腾空”。

  • 新惠县

    1935年伪满置,属热河省。治所即今内蒙古敖汉旗驻地新惠镇。1940年撤销,并入敖汉旗。1945年复置,1948年又废。旧县名。1937年由敖汉左、右、南三旗部分地析置,治今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驻地新惠

  • 桑城

    在今甘肃临洮县南洮河西岸。《晋书·刘曜载记》: 东晋太兴三年 (320),刘曜 “进陷安定。(南阳王) 保惧,迁于桑城,氐羌悉从之”。即此。在今甘肃省临洮县西南洮河西岸。十六国前赵光初三年(320年)

  • 大隧

    春秋之要塞。在今河南信阳县南豫、鄂界上。《左传》:定公四年(前506),吴伐楚,楚司马戌建议“还塞大隧、直辕、冥厄”。南北朝时为义阳三关之一的武阳关。一说为黄岘关。古关隘名。在今河南省信阳市南豫、鄂界

  • 车洪江

    又名牛栏江。在今云南嵩明县及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等县境。《清史稿·地理志》 曲靖府寻甸州:“车洪河自嵩明入,亦曰寻川河,纳归龙河、玉带河、螳螂河诸水,为阿交合溪,又东北入会泽。”称为牛栏江。即“牛栏江”

  • 小兴凯湖

    古名达巴库湖。在今黑龙江省密山市东南,南临兴凯湖。其间界以地峡,涨水时,两湖相通。又名达巴库湖。在黑龙江省东部南缘、密山市东南部,大兴凯湖北部。是大兴凯湖退缩过程中,由沙堤封堵而成的一个子湖。1941

  • 博罗图山

    在今新疆和硕县东北。《清一统志 ·吐鲁番》: 博罗图山 “在纳林奇喇山西五十里,与阿拉癸山南北相接,形如锁钥,吐鲁番西南境一大关隘。当哈喇沙尔东北境。山多积雪,博罗图河发源其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