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山
一名百渎山。在今江苏武进县南。《方舆纪要》 卷25常州府武进县: 黄公山 “在府南七十里。一名百渎山。去太湖十五里。《志》 云: 黄歇所封故墟也”。
一名百渎山。在今江苏武进县南。《方舆纪要》 卷25常州府武进县: 黄公山 “在府南七十里。一名百渎山。去太湖十五里。《志》 云: 黄歇所封故墟也”。
在今北京市西北香山公园内。清康熙十六年 (1677) 于此建香山行宫。乾隆十年 (1745) 重修,增建多处台榭亭阁,改名静宜园,园内有二十八景。1860年英法入侵,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入侵,静宜园
①又名浣浦、浣沙溪。浦阳江流经今浙江诸暨市南苎萝山附近江道的称谓。宋 《嘉泰会稽志》 卷10诸暨县: 浣江 “在县东南一里,俗传西子浣纱之所”。②在今云南华宁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115宁州: “浣
在今浙江嘉善县东北二十四里。《明史·地理志》嘉善县: “东北有清风泾。” 《方舆纪要》 卷91: “清风泾亦曰白牛塘。”
即琅峤。今台湾省本岛南部恒春半岛。《明史·鸡笼传》: “其地北自鸡笼,南至浪峤,可一千余里。”即“琅”。
清乾隆二十七年 (1762) 建城,设管粮通判,属迪化州。治所在今新疆昌吉市。三十八年(1773) 改设州同。三十九年改为昌吉县。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置,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四十二年改
①原名向。战国改名高平。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南。《史记·范睢列传》: “秦昭王之四十二年,东伐韩少曲、高平,拔之。” 《水经·济水注》 引 《竹书纪年》: “郑侯使韩辰归晋阳及向。二月,城阳、向。更名阳为
元置,即今湖南临湘县。明改为驿。
在今广东广州市河南官洲北亭。五代南汉建。《新五代史· 南汉世家》: 刘晟乾和二年(944),“遣洪昌祠襄帝陵于海曲,至昌华宫,晟使盗刺杀之”。清改为昌华市。
1913年改思州府置,属贵州镇远道。治所即今贵州岑巩县。1923年改为岑巩县。旧县名。本旧思州府直辖地方,1913年裁府改县并改名思县。治思州(今贵州岑巩县驻地思旸镇)。因与本省思南县名易相混,193
即太和街。今云南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西北振太乡 (太和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