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黄城

黄城

①俗称黄牛城。故址在今江苏无锡县西十二里,与斗城 (范蠡城) 相近。《史记·春申君传》:黄歇请封江东,楚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

②本赵邑,后属魏。在今山东冠县南十里。《史记·田敬仲世家》: 齐宣公四十三年 (前413),“伐晋,毁黄城”。又,《史记·赵世家》: 敬侯八年 (前379),“拔魏黄城”。肃侯十七年 (前333),“围魏黄,不克”。《战国策·齐五》: 苏秦建议齐、赵两军集魏之河北,“烧棘蒲,队黄城”。即此。

③春秋黄国都城。在今河南潢川县西北十二里隆古集附近。《汉书· 地理志》 弋阳县注应劭曰:“故黄国,今黄城是。” 《水经· 淮水注》: “柴水又东径黄城西。故弋阳县也,城内有二城,西即黄城也。”

④战国魏邑。在今河南内黄县西北。《史记·赵世家》: 敬侯八年 (前379),“拔魏黄城”。

⑤东汉末建。在今湖北黄陂县东。《元和志》 卷27黄陂县: “三国时刘表为荆州刺史,以此地当江汉之口,惧吴侵轶,建安中使黄祖于此筑城镇遏。因名黄城镇。” 北齐于此置南司州。南朝陈改置司州。北周改置黄州。

⑥在今广西兴安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107兴安县 “全义城” 条下: “ 《通志》: 县西五十里又有黄城。相传黄巢寇桂州,尝营垒于此。”


(1)古邑名。(1)战国赵邑。在今山东省冠县南。《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宣公四十三年(前413年),齐“伐晋,毁黄城,围阳狐”,即此。(2)战国魏邑。即黄,在今河南省内黄县西北。《史记·赵世家》:肃侯十七年(前333年),赵“围魏黄,不克”;《战国策》:苏秦说齐赵袭魏之河北,“烧棘蒲,坠黄城”。皆即此。(2)古地名。即今河南省民权县西北内黄集村。金天兴元年(1232年)元兵攻汴京,金哀宗完颜守绪出奔于此。(3)区片名。在山东省龙口市中部。市人民政府驻地。人口6.2万。原黄县和龙口市城关镇人民政府驻地。北齐天宝七年(556年)黄县城由黄城集移此。1986年起为龙口市治。明崇祯年间,县城分东北隅、东南隅、西北隅、西南隅四区。1945年东南隅和西南隅并为一村,因中间有“凤仪门”,取名凤仪村。有纸箱、彩印、自行车配件、减速机、装潢、电焊条、起重机等厂及建筑公司。烟汕、黄水、牟黄公路纵横贯穿镇境。城南部建有龙口革命烈士陵园。


猜你喜欢

  • 东溪驿

    即今四川綦江县南东溪镇。《方舆纪要》卷69綦江县:东溪马驿“在县南六十里。有东溪巡司。嘉靖中移赶水镇”。

  • 河州府

    明洪武五年 (1372) 改河州卫置,属陕西行省。治所即今甘肃临夏市。辖境相当今甘肃临夏、广河、和政等市县及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地。十二年 (1379) 仍改为河州卫。明洪武六

  • 六合山

    ①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北,与六合县接界。《隋书·地理志》:六合县有六合山。《舆地纪胜》卷38真州:六合山“即定山也。其山相接,通谓之六合山。旧名六峰, 曰寒山、曰狮山、曰双鸡、曰芙蓉、曰高妙、曰石人。山有

  • 双马山

    在今广西武鸣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11思恩府:双马山“在府西五十五里。二峰昂耸,如骏马并驰,因以名”。

  • 直沽

    即今天津之海河。金、元时称潞 (今北运河)、卫 (今南运河) 二河交汇处为直沽,在今天津市狮子林桥西端旧三汊口一带。元延祐三年 (1316)置海津镇,明永乐二年 (1404) 筑天津城,为南北漕运及海

  • 马肝峡

    在今湖北秭归县(剪刀峪)西北。南宋陆游《入蜀记》:“入马肝峡,石壁高绝处有石下垂如肝,故以名峡。”

  • 召募堡

    在今湖南宜章县北。《方舆纪要》卷82宜章县“白沙镇”条下:“又县北为召募堡,本宋之永戍寨。明成化八年,设守御千户所,调茶陵卫官兵守御。堡寻废。所移置于县城东。”

  • 协阳关水

    在今河北涿鹿县西南。《水经·㶟水注》:协阳关水“东北流历笄头山,又北径潘县故城,左会潘泉故渎。……关水又东北流,注于㶟水”。

  • 西大通堡

    明置,即今甘肃永登县西南河桥镇。《皇明职方地图》卷中:“西大通守备,万历年设。”《清一统志·凉州府二》:西大通堡“在平番县西南二百二十里。……城周一里有奇,设县丞分理。又设千总”。

  • 西桑

    即今福建霞浦县东南西礵岛。明郑和下西洋经此。即今福建省霞浦县东南西礵岛。郑和下西洋经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