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城山
①又名苦莱山、长城山。在今河南叶县北十里。《新唐书· 地理志》 汝州叶县: “有黄城山。” 《方舆纪要》 卷51 叶县: “ 《冢墓记》: 黄城山,即长沮、桀溺耦耕处。下有东流水,子路问津于此。”
②在今四川大竹县东北八十里。《方舆纪要》 卷68大竹县: 黄城山 “绝顶宽平,四围石壁苍然,望之如城。宋所筑荣城盖在此”。
古山名。又称苦菜山、苦藁山。在今河南省叶县西南。《圣贤冢墓记》:“黄城山即长沮,桀溺耦耕处。下有东流水,则子路问津处。”
①又名苦莱山、长城山。在今河南叶县北十里。《新唐书· 地理志》 汝州叶县: “有黄城山。” 《方舆纪要》 卷51 叶县: “ 《冢墓记》: 黄城山,即长沮、桀溺耦耕处。下有东流水,子路问津于此。”
②在今四川大竹县东北八十里。《方舆纪要》 卷68大竹县: 黄城山 “绝顶宽平,四围石壁苍然,望之如城。宋所筑荣城盖在此”。
古山名。又称苦菜山、苦藁山。在今河南省叶县西南。《圣贤冢墓记》:“黄城山即长沮,桀溺耦耕处。下有东流水,则子路问津处。”
在今江苏无锡市西惠山寺桃花坞下。《清一统志·常州府二》:听松庵,“明洪武中,僧普真即绣岭亭故址为庵。植松其中,因以为名。秋涛轩内有王绂画及竹茶炉故迹”。
一名朱阳镇。唐置,即今河南卢氏县东南七十四里老灌河北岸朱阳关镇。《新唐书·地理志》:卢氏县“南有朱阳关”。明设巡司,并有千总驻防。清乾隆五年(1740)移陕州直隶州州判驻此。为赴陕之要冲。
①唐武德二年 (619) 置,属嶲州。治所即今四川盐源县。一说在盐源县东北卫城。《元和志》卷32嶲州昆明县: “盖南接昆明之地,因以为名。”至德二载 (757) 没入吐蕃。《资治通鉴》: 唐贞元十一年
明洪武十四年(1381)置,属松潘卫。治所在今四川南坪县境。后废。
北周天和四年(569)改巴渠郡置,属通州。治所在东乡县(今四川宣汉县东北一百里普光乡西)。辖境相当今四川宣汉县地。隋开皇三年(583)废。
在今山西朔州市东北马邑北。《方舆纪要》卷44马邑县:白杨门“在县北。明初,元兵围大同,李文正出雁门,趣马邑,进至白杨门,败其众,大同围解”。在今山西省朔州市马邑北。《明通鉴》:洪武二年(1369年),
即今浙江开化县北底本乡。明置低坂巡司于此。后废。即今浙江省开化县北下底本。清初设巡检司于此,后废。
一名丹山。即今山东临朐县东北纪山。《史记·封禅书》:公王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巨、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集解》徐广曰:“一作‘丸’。”
即陶乐湖滩。今宁夏陶乐县南高仁镇乡。1929年于此置陶乐设治局。1941—1952年为陶乐县治。集镇名。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东南部。高仁镇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940。清末高姓定居于此,后成聚落。19
即黄土关。在今河南新县南。旧属光山县。《方舆纪要》 卷50光山县 “白沙关” 条: 黄土岭关 “在县西南百二十里”。《明史·地理志》 光山县:“西南又有白沙、土门、斗木岭、黄土岭、修善冲等五关。与湖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