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芦堤 (隄)
宋代称战国燕长城一段遗址名。在今河北徐水县东北。《续资治通鉴长编》: 太平兴国四年 (979),契丹入侵,刘延翰率众抗御,“崔彦进潜师出黑芦堤北,缘长城口,衔枚蹑敌后”。即此。
宋代称战国燕长城一段遗址名。在今河北徐水县东北。《续资治通鉴长编》: 太平兴国四年 (979),契丹入侵,刘延翰率众抗御,“崔彦进潜师出黑芦堤北,缘长城口,衔枚蹑敌后”。即此。
①我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井渠。西汉武帝时开凿。自今陕西澄城县西南引洛水东南流,至今大荔县西仍入洛水。渠经商颜山(今名铁镰山)下,土松渠岸易崩,乃凿井在井下开渠通水,长十余里。历十余年始通。《史记·河渠书
在今湖南桃源县东北二十五里。《舆地纪胜》 卷68常德府: 采菱城,“ 《武陵记》 云,其湖产菱,壳薄肉厚,味特甘香。楚平王尝采之。有采菱亭”。
明洪武十一年(1378)置,属河南都司。寻改属后军都督府。治所即今山西晋城市。后废。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宁山所置,治今山西省晋城市。属河南都司,寻改隶后军都督府。后废。
即今江西万安县北百嘉乡。清时设汛。
即今四川通江县东北洪口镇。清道光 《通江县志》 卷2: 洪口场 “离城一百六十里”。1933年川陕省洪口特别区苏维埃政府驻此。
①北齐置,在今山西稷山县西北。《北齐书·斛律金传》:北齐天保十年(559),斛律光“遂取文侯镇,立戍置栅而还”。②疑在今河南宜阳县西境。《资治通鉴》:南朝陈永定三年(北齐天保十年,559),“齐斛律光
元至元十四年 (1277) 升信州置,治所在上饶县 (今江西上饶市西北天津桥)。领上饶、玉山、弋阳、贵溪、永丰五县,辖境相当今江西贵溪以东,怀玉山以南地区。至正二十年 (1360) 朱元璋改为广信府。
在今贵州安龙县北马场。南明永历时大学士吴贞毓等十八人冤死后葬此。清顺治十三年(1656)南明永历帝朱由榔亲笔大书“十八先生成仁处”,并建庙立碑于马场。
①在今广东潮安县东南。《清一统志·潮州府》: 急水门 “在海阳县南二十里。东通韩江。两山夹峙,中砥大石,水势迅驶奔涌,故名”。②在今海南省文昌县北。《清一统志·琼州府一》 “铺前港” 条下: “石栏港
北宋属瑞金县,在今江西瑞金市。《元丰九域志》卷6:瑞金县有九垄银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