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东上閤门使

东上閤门使

官名。唐朝中期以后置,为诸司使之一,多以宦官充任。五代沿置,无职掌。宋初属横班诸司使,太祖乾德二年 (964) ,定其品秩视少监(四品)。常领本局之事,掌乘舆、朝会、游幸、大宴供奉之事,并赞引亲王、宰相、百官、蕃客朝见辞谢,纠弹失仪。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定为正六品职事官,员三人,专领閤门之事。徽宗政和二年(1112),改名左武大夫,为武臣阶官,别置知閤门事领其职。辽太宗会同元年 (938) 亦置,掌东上閤门司礼仪之事。金朝切置二人,正五品,掌赞导殿庭礼仪,章宗明昌六年 (1195) 省一人,降为从五品。


官名。五代承唐閤门使之制,置东西上閤门使,宋沿置,为閤门司的主官,员额各三人,属横行正使。多以处外戚勋贵,为华要之职,待遇相当于文臣的侍从官。后渐无职掌,成为武臣迁转之阶,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改东上閤门为左武大夫,西上閤门为右武大夫。辽金仍以东西上閤门使为东西上閤门司的长官,辽属门下省,金制东西上閤门使各二人,秩正五品,属宣徽院。参见“閤门司”。

猜你喜欢

  • 昆脚皆头

    官名。刑部比部司郎官别称。洪迈《容斋四笔》卷一五《官称别名》: “唐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比部(郎)为比盘,又曰昆脚皆头”。

  • 县马丞

    官名。汉置,《印萃》有睢陵马丞印,《查氏藏印》有虢县马丞印,均见《金石索》五。钱坫亦藏有故市马丞印,见《汉书·地理志》河南郡故市县条王氏《补注》引。汉代重马政,故在一些县特置马丞。

  • 县主记

    县门下吏名。汉代以主记为主记掾的简称。《隶释》一六《中部碑》有主记及主记史各一人; 《后汉书·舆服志》记县令出行则主记从,在主簿之后,北齐京县有主记,与记室并置,见《隋书·百官志中》。参见“县主记掾”

  • 官名。① 初为辅佐君王的执政大臣的泛称。春秋齐景公初年置,为百官之长,执掌国政。《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崔抒立 (景公) 而相之,庆封为左相。”战国列国多设,总理政务,或称相国、相邦、丞相。秦、汉

  • 太子三校

    官名合称。南朝宋初以称太子屯骑校尉、太子步兵校尉、太子翊军校尉,齐、梁、陈沿置。梁位七班; 陈六品,秩千石。亦称“东宫三校”。北魏亦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93) 定为四品上,二十三年定为从五品下。

  • 效用

    宋军士名。又称“效用士”。本指自愿效力于军中之士, 《续资治通鉴长编》“庆历元年八月乙巳”条记仁宗时下诏说:“诸军、诸班直子弟、民间有材勇者,如愿效用,听诣所属自陈,以补神捷指挥,满万人,即权遣戍边。

  • 巴克什

    满语。意为学者、文士。亦作“榜式”、“把什”等。清入关前,往往以此称赐学问优赡之文臣,与有战功之武臣赐号巴图鲁同。太宗天聪三年(1629)四月设文馆,以达海、库尔缠等文臣分别翻译汉文书籍和记注政事,皆

  • 京通十三仓监督

    官名。清代于京城建有禄米仓、南新仓、旧太仓、海运仓、北新仓、富新仓、兴平仓、太平仓、储济仓、本裕仓、丰盖仓等十一仓;于通州建有中仓、西仓二仓。统称为京通十三仓。各省运到京城的漕粮、按种类或支放用途分存

  • 疏浚黄河司

    官署名。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置,掌疏黄河自卫州(治今河南汲县)至海口一段。设都大提举及勾当公事官。

  • 储贰

    太子的称谓。《晋书·成都王颖传》:“皇太子,国之储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