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中书省

中书省

官署名。三国魏文帝初年分秘书置,为掌管机要、出纳政令章奏的宫廷政治机构,收纳群臣奏书,草拟皇帝诏令,兼领修史、记录起居,权任颇重。以中书监、令为长官,下设通事郎、著作郎等官。西晋沿置,贵重尤甚,初兼领秘书、著作,惠帝以后秘书独立为监,著作亦归之,中书专掌纳奏、拟诏、出令。机密诏令,可不经尚书省,直接发至州郡。改通事郎为中书侍郎 (或仍沿旧名),秉承监、令口传旨意,撰拟诏草; 置舍人、通事掌呈奏案章。东晋纳奏、拟诏、出令诸职移归门下之散骑省、西省,中书监、令皆成闲职; 舍人、通事并为通事舍人,后罢;而以中书侍郎一员直西省,分掌诏命。南朝复掌纳奏拟诏出令之职,多用以酬宗室、礼大臣,置监、令各一员,侍郎四员,以功高者一人主省内事,下设通事舍人 (后去“通事”)、主事令史、令史等。然宋、齐、梁、陈四朝君王皆非出身高门,遂引用寒士、细人为中书通事舍人(中书舍人),入直禁中,于呈奏案章之本职外,渐夺侍郎拟诏之任,后尚书省奏事亦归其处置,组成舍人省,名义上隶属中书省,实则直接听命于皇帝,宋至梁设舍人四员,陈增至五员,领主事五员,书吏二百员,“分掌二十一局事,各当尚书诸曹,并为上司,总国内机要,而尚书唯听受而已”,“国之政事,并由中书省。” (《隋书·百官上》) 《陈书·宣帝纪》太建十一年 (579)五月诏: “自今应尚书曹、府、寺、内省监、司文案,悉付局 (即舍人省所辖局) 参议分判。”权位极重,成为实际上的政务中枢。北魏前期,职任不定,或兼掌侍从、出纳,孝文帝改制,始专掌出令、纳奏之职。魏末迄北齐初,中书门下孰重孰轻,纯视皇帝、权臣个人一时之好恶,出纳拟诏之职常移门下,又兼领修史、纪录起居、宫廷伎乐、国学、刑狱诸政。北齐掌拟诏出令及宫廷音乐,设监、令各一员,侍郎四员,领伶官西凉部直长、伶官西凉四部、伶官龟兹四部,伶官清商部直长、伶官清商四部等; 舍人省掌署敕颁行,宣旨劳问,设中书舍人、主书各十员,亦隶之。而传宣帝命,进呈章奏之职则归门下。隋朝改名内史省、内书省。唐高祖武德三年(620) 复旧,与门下、尚书并号三省,共理军国政务,为受命于皇帝的最高决策出令机构,掌承受皇帝指示,草拟诏令及下行文书签署后送门下省审核、副署,付尚书省颁下执行; 中央各部门及地方州府进奏章表公文,由本省审阅后上呈,参议得失,草拟批答,设中书令二员为长官,与门下、尚书省长官在政事堂共议国政,同为宰相; 中书侍郎二员为次官,参议朝政;中书舍人六员,主书、主事各四员,及令史、书令史、能书、蕃书译语、乘驿、传制、亭长、掌固、装制敕匠、修补敕匠、掌函、掌案等吏员。文属之官有诸谏诤、文学侍从官员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起居舍人、通事舍人,及集贤殿书院、史馆诸官员。玄宗以后中书令不常授,省务常由侍郎主持。高宗龙朔二年 (662)改名西台,咸亨元年 (670) 复旧; 武则天光宅元年 (684)改名凤阁,中宗神龙元年(705) 复旧,玄宗开元元年 (713)改名紫微省,五年复旧。唐初三省并重,自光宅以后,政事堂由门下移至中书,在三省中地位最重,玄宗以后中书、门下孰重孰轻,因时而异,又设枢密院掌宣传机密诏奏,翰林院撰拟机密诏命不经政事堂即可颁下,中书出令之权遂被分割,专掌撰拟常规的例行诏敕。五代因之。北宋前期军国大政归中书门下、枢密院主持,草拟诏令由知制诰、直舍人院和翰林学士分任,本省形同虚设,仅掌供给郊祀及皇帝册文版、幕职州县官较考等事,设判省事一人,以外制官充任。长官中书令或为寄禄官,以他官兼领,不预朝政,或为赠官,未尝真拜; 其余诸官亦为寄禄官,仅表示品阶,无实际职掌。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掌承受,宣布皇帝诏令,付门下省审覆、尚书省执行; 批复、转呈台谏章疏、群臣请示兴创改革及各种无陈规可依须请旨意之事; 除授省、台、寺、监长贰以下及侍从、职事官,外任监司、节镇、知州军、通判,武臣遥郡横行以上等较高级官职。长官为中书令,阙而不授,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代行其职; 另置中书侍郎一员为次官,管理省务,参议朝政; 中书舍人四员,主持中书后省,掌诏敕文书颁行收发事务等; 起居舍人一员,为侍立修注官。设吏、户、兵礼、刑、工、主事、班簿、制敕库八房,分掌庶务,元祐 (1086—1093)后,析兵、礼为二,增催驱房、点检房,后又改主事为开拆。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司谏、右正言等谏官,亦隶之,职掌参见“门下省”。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与门下省合为“中书门下省”。辽世宗天禄四年建政事省,兴宗重熙十三年(1044)改名中书省,为南面官署,已非中枢政务机构,掌铨选州县录事参军、主簿等官,备顾问咨询。设中书令,知中书省事、中书侍郎等官,领中书舍人院、右谏院。西夏为全国政务中枢,起草、宣发诏命,长官为中书令或中书丞相,下设中书侍郎、右谏议大夫、左侍郎、中书舍人等职。天盛十四年(1162)移于内门外以便顾问。列为一品 (上等司)。金初三省并置,海陵王正隆元年(1156)废中书、门下,唯置尚书省。元朝罢三省制,唯以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性质、职掌均不同于前朝。初犹与尚书省并立,同掌政务,后屡经分、合,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罢尚书省,遂成定制。武宗至大二年(1309)一度复置尚书省,四年复并入本省。总领百官,综理政务,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全国行政、军事、监察,职权极重。长官中书令多委任皇太子,不常设; 右、右丞相及平章政事总领朝政,皆为宰相; 右、右丞及参政皆副宰相,参议朝政。其总办公署号都省,设参议中书省事,典左、右司文牍,总管六部,参预政务; 左、右司监督管理六部事务,各设郎中、员外郎; 属吏有监印、知印、怯里马赤、蒙古必阇赤、省掾、宣使、省医、玉典赤等; 又置断事官、客省使、检校官、照磨、架阁库管勾等员。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治政务,各设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等。又设诸行中书省; 为派出机构,分领各地行政、军务。元末为及时处理各战区军政庶务,又于行省外增设数处中书分省。明初沿置,太祖洪武十三年 (1380) 诛丞相胡惟庸,遂罢。


官署名。魏晋始置,掌国家机密、出纳帝命、会记时事、典作文章。南朝宋齐梁陈皆置,梁代中书省掌出纳帝命,北齐掌司王言及司进御之音乐。隋称内史省。唐代中书省掌佐天子执大政,总判省事;侍郎为副。宋代与唐同,掌佐天子议大政、传宣帝命。元代废三省制,中书省为最高国务机关,掌领百官,会决庶务。中书令下设左右丞相,皆正一品,掌“统六官,率百司”;平章政事四员,“从一品,掌机务,贰丞相。”明初置中书省,后废。见《通典·职官三·中书省》、《隋书·百官上、中、下》、《新唐书·百官二·中书省》、《宋史·职官一·中书省》、《元史·百官一·中书令》。

猜你喜欢

  • 守新都令

    官名,东汉置,即代理新都县令。《后汉书·卓茂传》:“休字子泉,哀帝初,守新都令。”

  • 商部右侍郎

    见“商部左侍郎”。

  • 谟箇

    西夏语官名。西夏置,职掌不详。《宋史·夏国传下》记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有“谟箇咩迷乞迂”。谟箇为咩迷乞迂的官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元丰七年十一月”条下译作“摩格”。

  • 东宫内侍长

    官名。北魏置。游雅于宣武帝时曾任此职。

  • 部劝农

    汉代郡国分部劝农之吏,见“劝农掾”。

  • 骖乘

    骖乘,也写作参乘,又称陪乘,即乘车者之陪同,一般指陪君王之乘车者,以备顾问应对。古代四匹马拉一辆车,四马一车称“一乘shèng”。左右两边的边马称骖,左边的称左骖,右边的称右骖。《汉书·文帝纪》:“代

  • 三品将军

    两晋南北朝位居第三品的各种名号将军的统称。将军的品位在各朝都有变化,两晋位第三品的有诸征镇安平将军,镇军、抚军至龙骧将军等。《晋书·职官》: “三品将军秩中二千石者,著武冠,平上黑帻,五时朝服,佩水苍

  • 提牢厅

    官署名。清朝刑部所属机构。掌理狱卒,稽核南、北二所收禁人犯,发放囚衣、囚粮、药物等。设主事,满、汉各一人; 司狱,满四人、汉军、汉人各二人; 经承二人。另有太医院所派之医士二人隶厅轮值。光绪三十二年(

  • 大司马士

    官名,王莽置,为大司马属官。《汉书·王莽传》:“是岁,司马士按章豫州,为贼所获,贼送付县。士还,上书具言其状。”

  • 管领本位下怯怜口随路诸色民匠打捕鹰房都总管府

    官署名。秩正三品,设于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掌怯怜口二万九千户,田一万五千顷,纳赋税以供内府。成宗大德十年(1306),隶詹事院。武宗至大三年(1310)改隶徽政院。仁宗延祐三年(1316),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