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九大夫

九大夫

官名合称。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新增散职,即光禄大夫(从一品)、左、右光禄大夫(正、从二品)、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正议大夫(正四品)、通议大夫(从四品)、朝请大夫(正五品)、朝散大夫(从五品)。

猜你喜欢

  • 贼曹史

    官名,汉置,太尉府和郡县皆有贼曹,其正长官称掾,副长官称史,掌盗贼事。见《后汉书·百官一·太尉》。

  • 手诏

    官文书名。北宋前期,宰执、亲王有所陈请,例颁手诏答复,由翰林学士撰写。神宗元丰(1078—1085) 改制后,赐文臣太中大夫、武臣观察使以上,用手诏及批答。徽宗时又有御笔手诏,由皇帝亲笔撰书付外。

  • 吴师

    官名。同“虞师”。西周置。详“虞师”。

  • 修司农寺条例司

    官署名。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置,掌编修司农寺条例。八年罢。

  • 太子司藏署

    官署名。北齐设,属太子家令寺。置令、丞为长贰,掌东宫库藏财货出纳、营缮诸事。隋、唐沿置。

  • 隐士

    宋朝士名。徽宗政和八年 (1118) 置,以赐在学选人,正九品。

  • 关引科

    清朝兵部职方清吏司所属之办事机构。额设经承一人。

  • 虎贲左陛长

    官名,汉置,俸比六百石,掌虎贲郎值班,朝会时在殿中。见《后汉书·百官志》,参看“虎贲中郎将”条。

  • 理藩院各司主事

    官名。清代理藩院旗籍、王会、典属、柔远、徕远、理刑六清吏司各置主事为司官,其地位在郎中、员外郎之下。参见旗籍等六清吏司条。

  • 北京行部侍郎

    官名。明朝北京地方行政副长官。永乐元年(1403)置,四人,正三品,协尚书掌管北京行政事务。十八年定都北京,遂罢。洪熙元年(1425)复置,宣德三年(1428)再罢。参见“北京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