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匦使院

匦使院

官署名。唐武则天为了告密的需要,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接受鱼保宗的请求,置匦四只,共为一室,列于庙堂,分四门以受四方所上之书。“匦”以铜铸成,是投放上书的匣子,四匦分别涂以象征方位的颜色。东面的涂以青色,叫“延恩”匦,事关养民劝农者投之;南面的涂以红色,叫“招谏”匦,论时政得失者投之;西面的涂以白色,叫“申冤”匦,陈诉冤屈者投之;北面的涂以黑色,叫“通玄”匦,告天文密策者投之。后因铜匦规制太大,分四门投书,不便往来,于是合为一匦,四面仍饰以四色。因为铜匦的设置,名义上是广开言路的一种措施,因而以谏议大夫、补阙、拾遗一人为知匦使,侍御使一人为理匦使,共掌其事;后来也曾命中书门下择正直清白官一人知匦,以给事中、中书舍人为理匦使。其办公处所称为匦使院,知匦使专知受状,每日所有投书,至暮并进于上。事关紧要者当时处断,一般情况则出付中书及理匦使据状申奏。为了防止伪滥,匿名状需先具本由知匦使检查,发现诈伪,则不予受理。如元和六年(公元811年),李涉为巴结宦官投匦疏论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不当外斥为淮南监军,谏议大夫知匦使孔戣览其副章即不予受理。开成三年(公元838年)知匦使李中敏以为检验副封非所以开言路理冤屈,乃奏罢验副封之制。

猜你喜欢

  • 辅将

    官名。战国置。武官。守城主将的副职,即副将。《墨子·号令》:“城周里以上,封城将三十里地为关内侯,辅将如今赐上卿。”

  • 堂老

    唐朝宰相别称。洪迈《容斋四笔》卷一五《官称别名》: “唐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宰相呼为堂老”。

  • 司仆卿

    官名。即太仆卿,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中宗神龙元年(705)复名太仆卿。

  • 十七最

    金代考核官吏的业务标准。章宗太和四年(公元1204年)参酌唐制,诏定县令以下考课法, 其内容分为四善、十七最,四善与唐制同,十七最的内容如下:一、礼乐兴行,肃清所部,为政教之最; 二、赋役均平,田野加

  • 军从事

    官名。东汉末凉州置为属吏。灵帝末期,氐羌起事,州郡募发民有勇力者欲讨之,署马腾为此职。典领州郡募兵。后以功拜军司马。官名,东汉置,为凉州属官,掌领州郡募兵。《三国志·蜀书·马超传》:“父腾……后腾与韩

  • 左赞善

    官名。金朝始置,为詹事院属官,属东宫官。分设左、右,均正六品。掌赞谕道德,侍从文章。明清为詹事府属官。掌记注纂修之事。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赞善大夫设,亦分左、右,各二人。二十五年,改隶詹事府之

  • 当途

    亦作当“当塗”,指居要职执掌大权。《韩非子·孤愤》:“当塗之人擅要事,则外内为之用矣。”后世多沿用。

  • 泰祝

    官名。同“太祝”。春秋时齐国置。掌宗庙祝享之事。《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齐景公曰)为社稷宗庙之不享乎? 则泰祝子游存矣。”苏舆注: “‘泰祝’,即《曲礼》之六大中之‘大祝’。《周礼》大祝‘掌六祝

  • 长信少府

    官名。西汉景帝中六年(前144)更名长信詹事置,掌皇太后宫中事务,秩二千石。官名,西汉置,为长信宫帝母、帝祖母的属官,俸二千石,掌宣帝祖母令,帝祖母出则从。凡给赐宗亲及宗亲当谒见者则通报。《汉书·百官

  • 差次案

    官署名。南宋刑部都官司所属机构,分掌有关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