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卫尉寺主簿

卫尉寺主簿

官名。秦朝始置,汉因之。晋置二人,南朝宋、齐沿置。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位三班,陈因之。北朝北齐亦置,隋置二人。唐高祖武德(618—626)中沿置二人,正八品。太宗贞观(627—649)中减一人,改从七品上。其后,又改置二人,负责掌印及勾检稽失。北宋前期,用为文臣叙迁之阶。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复为职事官,置一人,从八品。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卫尉寺并归兵部,遂罢。


官名。自汉代起,中央和地方各官署多置此官,负责文书簿籍,掌管印鉴等事。其后,历代多相沿。《文献通考》:“古者官府皆有主簿一官,上至三公及御史府,下至九寺五监,以至郡县多置之,所职者薄书。”汉代太尉、御史大夫都设主簿,省录众事。晋和南北朝三师三公和开府仪同之属也多设此官,唐宋沿其制。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的主簿为汉置;大理寺主簿为魏置;宗正寺、太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为梁置。少府监、将作监、都水监的主簿为晋置,国子监的主簿为北齐置,军器监的主簿为唐置;凡此寺监主簿皆掌稽核薄书。明代只太仆寺、鸿胪寺、钦天监设主簿,太常寺、光禄寺、国子监都设典簿。清沿明制。汉代州县设主簿,州主簿录门下众事,省署文书,到唐废;县主簿掌诸簿目,历代多设,到清末废。县主簿也简称簿。见《文献通考·职官七·主簿》、《文献通考·职官十七·县丞》、《通典·职官十四·总论州佐》。

猜你喜欢

  • 宣议郎

    见“宣义郎”② 。官名。明代文阶官正七品吏员出身授宣议郎。见《明史·职官一·吏部》。

  • 军尉佐

    武官名。春秋时晋国中军尉有佐,《国语·晋语八》“问于伯华”注:“伯华,羊舌赤,鲁襄三年(公元前570年)代父职为中军尉之佐。”参见“军尉”。

  • 知县事

    见“知县”。

  • 司农司少卿

    官名。明朝司农司副长官。朱元璋吴元年 (1367) 于司农司置,正四品。洪武元年 (1368)罢。三年复置,二人,掌农事,四年再罢。

  • 巡视江南御史

    官名。清代监察御史中有专管巡江南上下两江御史二人,称巡视江南御史,掌纠举不法。见《清史稿·职官二·都察院》。

  • 喻寒觅零逋

    官名。吐蕃官,副整事,与整事大相等共任国事。

  • 大司武

    即“司武上大夫”。

  • 华文阁学士、直学士

    官名。见“华文阁”。

  • 邑长

    官名,汉置,即公主封地之县的县长。参看“邑令”、“县令”条。

  • 康义将军

    官名。将军名号。南朝梁武帝大通三年(529)置,以取代执义将军,专施用于境外,拟猛烈将军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