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吏道

吏道

由吏选官的仕进制度。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颁行“以吏为师”的诏令,由吏入官,是秦代的一条重要仕途。这一仕途包括入吏和由吏入仕两个方面。入吏的途径有二:其一是推择为吏。被推者须有善行,并限年三十岁以上,具有一定家资,推择者还要对被择者承担法律责任。其二是考试取吏。从十七岁以上的学童里选拔从事文书职务的吏员。不论是推择之吏还是经考试所取之吏,均须试用一年方得正式任用。由吏入官,主要是通过考课。一般的考课,由郡县结合上计制度来执行,官吏政绩、考课情况亦为上计的内容之一;特别的考课由上级部门随时直接派员案行。《睡虎地秦墓竹简·语书》所谓“今且令人案行之,举劾不从令者”,即属此种情况;军队的考课,则多随战斗同时进行。通过考课,对于优秀者给予奖励、擢升,对于低劣者给予惩处。对于优秀者的擢升,一部分是直接被征召,多数则是经过积劳而给予升迁(“劳”指“劳绩”,《左传·僖公九年》有关于加劳的记载,可见春秋时“劳”已成为人事考核的标准之一。劳绩通常用时间单位如日,月、岁等来计算,对于有功者可赐“劳”若干,有过则罚夺若干)。秦以后历代多有由吏入官的各种措施。汉代上计吏至朝廷上计之后,往往被朝廷留任为郎。由计吏而拜官,当时被看作是一种仕途。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挑选官吏不计资叙,掾史等吏员亦可出任郡县长官。唐三省都事、主事的选补,均取自流外刀笔吏。宋代有流外出官法,规定政府机构的吏员,按一定年资,可由吏补官。辽于道宗时定诸令史、译史连叙的等级。金制诸省及六部令史均以吏人试补充选。元代吏的选试,首论德行,次取吏能。世祖至元中诏各道按察司每年贡儒吏一人,并敕各处吏人宜于办理文书簿籍之暇涉猎经史,以提高自身修养,并防止趋利曲法。明制地方布政司、按察司及府州县诸吏员,任长官自辟,以六年或三年为满限;在内诸司的吏员,以三年为考,依资叙用。清制有吏员考职之例,内外各衙门办事吏员经历五年役满者得依例考补授职。

猜你喜欢

  • 辅国公

    ① 爵名。清朝宗室封爵有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详见该条。又,清朝对蒙古贵族之封爵亦设辅国公,为第六等,位镇国公下,台吉或塔布囊上。②官名。清朝西藏达赖喇嘛及班禅喇嘛属官。佐理藏务。爵名。清朝宗室

  • 驻京提塘官

    官名。清沿明制,各省督抚派员驻在京城,传递本省与各部院来往文书,领送、颁发各省官员的敕书与各州县印信,称为提塘官。员额每省十六人,由各省选武进士、武举人或低级候补武官咨兵部充补。

  • 县尉曹

    县分职诸曹之一。东汉置,《后汉书-百官志一》记汉代公府尉曹主卒徒转运之事。县尉曹亦主士卒。有尉曹掾与尉曹史,并见《隶释》一五《都乡正卫弹碑》。洪适认为此碑“盖是记述守令徭役条教也。

  • 大乐官

    官名,汉初有此官,掌乐,《汉书·礼乐志》:“汉兴,乐家有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大乐官。”

  • 警保司郎中

    官名。清末巡警部警保司长官。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一人,正五品。掌司事。三十二年,警保司撤归民政部,遂废。

  • 主膳

    杂任职名。唐于殿中省尚食局置八百四十人,又光禄寺太官署置监膳史五人,《旧唐书·职官三》作主膳,掌供膳食之事。

  • 小马坊

    官署名。唐朝内诸司之一,每岁群牧进其良者以供御,五代后唐明宗长兴元年 (930)分飞龙院为左、右,此即为右飞龙院。

  • 行台吏部郎中

    官名。北魏置。亦称行台吏部郎。《周书·辛庆之传》“及贺拔岳为行台,复启庆之为行台吏部郎中、开府掾。”

  • 贼曹

    官署名。西汉丞相(三公)府所属诸曹之一,主盗贼事。东汉沿置,以掾主之,秩三百石。郡县亦置,掾秩百石。三国魏末大将军府亦置。咸熙(264—265)中相国府贼曹增属二人。晋朝公府所置,增属一人,至赵王伦为

  • 崇福司

    官署名。元朝置,掌也里可温教(基督教)事务。管理本教教务和十字寺(教堂)。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置,秩从二品。仁宗延祐二年(1315),改为崇福院,升正二品;同年革所属各地也里可温教司七十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