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常博士

太常博士

官名。秦、汉有博士,名义上隶太常,备咨询顾问,参议朝政礼仪典章。西汉中期以后,分掌经学传授,称五经博士。魏、晋置国子博士、太学博士专掌经学传授,参议礼制,遂别置太常博士四员,为太常属官,掌引导乘舆,拟议王公以下谥号,参议朝廷礼仪典章,六品。南朝或置。北魏掌祭祀,职位较轻,从七品。北齐为太常寺属官,专掌讨论礼制,从七品; 国子、太学博士则隶国子寺,专掌经学传授。隋、唐沿置,员四人。隋从七品,唐从七品上。掌辨五礼仪式,大祭祀时赞导礼仪,拟议国公以下谥号。名义上为太常寺属官,在礼院议论典礼,皆得自专,无须禀告本寺长官,位望甚高,号称清选,多以有学识者充任。北宋初为寄禄官,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中置二员,后增至四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定为正八品。掌议定五礼仪式,有改革则据经审议,拟议谥号,撰定谥文,祭祀时监视仪物,掌赞导之事。南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增为五员,孝宗隆兴元年(1163)复以四员为额。辽朝为南面官。金朝置二员,正七品。元初为太常寺属官,寺改升院后,为太常礼仪院属官,置二员。明朝置二员,初为太常司属官,洪武三十年(1397)后为太常寺属官,正七品。清朝隶太常寺博士厅,置满洲、汉军、汉各一员,正七品。明、清本职仅掌缮写文牍,考查祝文礼节,岁核祀赋等事,拟谥、议礼不得与闻,位望较唐远逊。光绪三十二年(1906)太常寺省入礼部。遂改充典簿。


官名,秦汉皆置,为太常属官,掌通古今,备顾问应对,教授经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奉常》:“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经博士。”《后汉书·百官二·太常》:“博士祭酒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中兴转为祭酒。博士十四人,比六百石。本注曰:《易》四,施、孟、梁丘、京氏。《尚书》三、欧阳、大小夏侯氏。《诗》三、鲁、齐、韩氏。《礼》二,大小戴氏。《春秋》二,公羊严、颜。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后世多沿置,隋置四人,唐也四人,掌撰五礼仪注,大礼则引导乘舆,赞相祭祀,及定诔谥、守陵庙等。明设太常国子博士,为正七品。见《通典·职官七·太常卿》、《明史·选举志二》。

猜你喜欢

  • 委质为臣

    西周春秋时期士的入仕途径之一。在当时宗法、分封制度下,自公侯至于卿大夫,其身份、官守,都是父子世袭。作为支庶、余子的士人阶层,若欲出仕,其途径之一是向公室或卿大夫“委质”,即送上见面礼,表示愿意做他们

  • 内班院

    官署名。宋初置,为宦官机构。太宗淳化五年(994),改为黄门。

  • 建筑科

    官署名。① 清末陆军部军需司所属三科之一。光绪三十二年 (1906) 设。掌本部直辖各镇、各学堂及军营工程建筑,管理陆军所属官有财产,并筹备制造军用器具。置科长、科员、录事。②清末学部会计司所属二科之

  • 接手官

    官名。金朝设于上林署花木局。掌诸苑园种植花本。章宗泰和元年(1201)罢。

  • 西域副都护

    官名,也称副西域都护,汉置,助都护掌护西域诸国。《汉书·陈汤传》:“窃见关内侯陈汤,前使副西域都护,忿郅支之无道,闵王诛之不加,策虑愊亿,义勇奋发,卒兴师奔逝……斩郅支首。”

  • 判北院枢密使事

    官名。辽朝多以太子或亲王任此职,统领北枢密院政事。

  • 八百石

    官秩等级。西汉多为县令一级官吏,授予铜印黑绶。成帝阳朔二年(前23)废。三国两晋南北朝又置。南朝陈制,五品之皇弟皇子府谘议参军、嗣王府、庶子府庶姓公府长史、司马、并八百石。官俸等级名,西汉多为县令级的

  • 并省尚书

    北齐并州尚书省属官。《北齐书·张保洛传》:“康德,代人也。历数州刺史,并省尚书,封新蔡郡王。”

  • 太原牧

    官名。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建太原为陪都,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北京;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罢北京之称,嗣又复为北京。其所在的政区,在隋为太原郡,唐初改为并州,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

  • 参战

    三国魏相国府僚属名。《宋书·百官上》:魏元帝咸熙(264—265)中,相国府置“参战十一人。”僚属名,三国时魏相国府置,掌参谋战争事务。《宋书·百官志上》:“魏元帝咸熙中晋文帝为相国,相国府置中卫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