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委员会

委员会

(1)辛亥革命后仿照西方制度所设的议会中的组织。如北洋政府时期第一届国会参议院与众议院中均设全院委员会,各种常任委员会和特别委员会。民国二年 (公元1913年) 各省省议会在闭会期间亦设常驻的委员会。但国务院未予承认。国民党政府在国民大会中置代表资格审查、提案、纪律及特种委员会。省参议会中亦置驻会委员会和各种审查委员会。(2)实行委员制的各机关。北洋政府时期有外交部的法权讨论委员会,调查法权筹备委员会,司法部的特别司法事务委员会等。国民党政府时期有隶属国民政府的,如军事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政务官惩戒委员会、西京筹备委员会;隶属于行政院的有蒙藏委员会、侨务委员会、振济委员会、水利委员会以及其他各种委员会;隶属于立法院的有各种专门委员会;隶属于司法院的有中央公务员惩戒委员会;隶属于考试院的有考选委员会;还有中央政治委员会、国防最高委员会则是行施最高权力的特殊委员会。地方政府所属亦有委员会。如直属于省政府的和直属于各厅的就各有若干委员会。委员会以委员长或主任为其主官,亦有以主席为主官的。

猜你喜欢

  • 军坊

    府兵基层组织。隋朝诸卫所统亲、勋、翊卫府置,东宫领兵开府皆置,为府兵长期集中居住之所在;每坊置坊主一人、佐二人,检查户口、劝课农桑; 后因军人在城坊分散居住日益普遍则不复存在。

  • 田曹属

    官名。见“公府田曹”。

  • 督运三班使臣

    官名。宋制,上供漕粮及杂物常以三班使臣、军大将、殿侍督运。《宋史·食货志上三》载: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十二月诏:“押汴河江南、荆湖纲运,七分差三班使臣,三分差军大将、殿侍。”

  • 大堂

    清朝对中央各部、院主官之称呼。如刑部大堂即指刑部尚书。

  • 检校太师

    官名。宋设此官,为散官,无职事;而地位高于正职。见《宋史·职官九·检校官》。

  • 农工商部统计处

    清末农工商部内部机构。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九月设,将部内要政分为农工商三大纲,酌定子目,详细胪列,按期咨报,以备编纂统计年鉴之用。

  • 司禋

    官署名。即礼部祠部司,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祠部; 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又改,肃宗至德二年(757)再复为祠部。

  • 官号

    官职的名称。《史记·匈奴列传》:“然至冒顿而匈奴最强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国为敌,其世传国官号乃可得而记云。”《魏书·官氏志》:“初,,帝欲法古纯质,每于制定官号,多不依周、汉旧名。”

  • 尺籍

    汉朝书写军令的简牍簿籍,因长一尺(约合今23公分),故名。汉军法规定,如军队吏卒斩首,即以尺籍报送郡县。

  • 乌、科、唐、恰审判处

    官署名。北洋政府时期于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唐努乌梁海、恰克图各地均设置审判处,相当于地方审判厅。其审判管辖区域与各该地区参赞或民政员管辖的区域相同。其职掌为地方案件第一审及初级案件第二审。各地审判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