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少卿

少卿

官名。① 春秋郑国置。《左传·昭公三十年》: 郑游吉曰: “灵王之丧,我先君简公在楚,我先大夫印段实往,——敝邑之少卿也。”杨伯峻引沈钦韩补注: “少卿,下卿也。”②北魏以后九卿或诸寺(司)次官通称。北魏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卿置为副贰,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93) 定为三品上,二十三年改四品上。北齐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九寺皆置为次官,四品。隋、唐沿置,隋朝为正四品上,唐朝太常寺所置为正四品上,余八寺为从四品上。北宋初为四品寄禄官,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为职事官,太常、宗正寺所置为从五品,余七寺为从六品。辽朝太常、崇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八寺置。金朝太常、大理二寺置,正、从五品。元朝宣徽院光禄、仁宗延祐元年(1314) 以前太常及太仆、尚乘、长信、长秋、承徽、长宁、长庆、宁徽诸寺置,从四品。明朝大理、太常、光禄、太仆、鸿胪、行太仆、苑马诸寺 (司) 及尚宝司皆置,南京部分寺、司亦置,正四品至正、从五品不等。清朝大理、太常、光禄、太仆、鸿胪诸寺置,俱满、汉各一员,大理、太常、太仆寺所置为正四品,光禄为正五品,鸿胪为从五品。③北魏、金、元部分官署属官。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 置司空、主客、太仓、库部、都牧、太乐、虞曹、宫舆、覆育少卿官。金朝司农司置,正五品。元朝大司农司置,从二品,位大司农、大司农卿下; 储政院詹事院下属储膳司、徽政院下属掌谒司置,为司卿副贰; 徽政院下属群牧监置,位卿、太卿下。


官名。1、大卿之副。《左传·昭公三十年》:“我先君简公在楚,我先大夫印段实往,敝邑少卿也。”疏:“简公在楚,上卿守国,故少卿行耳。”少卿即诸侯之大夫。

2、正卿之副。北魏太和十五年十二月置少卿官。见《魏书·官氏志》。北齐沿置,如太仆、太常、光禄、大理等皆置少卿。其后历代各沿置。见《隋书·百官中、下》、《新唐书·百官三》。

猜你喜欢

  • 胥佐

    吏名。宋朝宗正寺、大理寺、太常寺置,位在胥史下。吏员名。宋置于各寺监,承长官之命,掌办本衙署事务。其地位在胥长、胥史之下。

  • 县伯中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仿《周礼》县师置,北周沿置。地官府民部中大夫属官,每方置一人,掌本方事务,下设小县伯下大夫、小县伯上士、小县伯中士以佐其职,领县大夫下大夫等官属。周武帝建德二年(573),

  • 提控案牍

    官名。元朝始置,为各衙署首领官。置于府、上中州者为专职,置于路总管府及肃政廉访司者为兼职。掌文书案牍之事。多由书吏及都目升任,未入流。明朝置于各布政使司理问所,初置知事,后改此职,未入流。掌刑名诉讼之

  • 世职

    即世代传袭之职位。清制,凡立军功或阵亡者,国家赏恤爵位勋职,其子孙可以依例传袭。初定封爵之制,公、侯、伯之下未立子、男,而别立五等世职,共为八等。皆为满名。乾隆元年(1736)奏准,以精奇尼哈番为子爵

  • 中藏府

    官署名。东汉名义上属少府,掌宫中币帛金银诸货,有令、丞主之。官署名,掌宫中币帛金银等货物。其长官称令,有丞一人,属员十九人。见《后汉书·百官志》。《后汉书·段颎传》:“勅中藏府调金钱綵物,增助军费。”

  • 尚书左丞

    官名。东汉始置,为尚书台佐贰官,居尚书右丞上,秩四百石。总领尚书台庶务,主管吏民章奏及台内小吏。魏、晋、南朝为尚书省佐官,位次尚书,与右丞共掌尚书都省庶务,率诸都令史监督稽核诸尚书曹、郎曹政务,督录近

  • 王国永巷仆射

    官名。西汉置,《汉书·景十三王传》记广川惠王越有永巷仆射,为主后宫妇女之宫。

  • 库典

    吏员名。宋于殿中省六局均置,员额五至十二人,掌典守库藏之事。

  • 窑务

    官署名。宋朝初年置,分东、西二务,掌烧制砖瓦以供营缮之用。真宗景德四年(1007)废东、西二务,止于河阴置务,于京城置受纳场。大中祥符二年(1009),复置东窑务,以诸司使副及三班使臣三人监领; 改受

  • 赐祭葬

    褒奖官员的方式之一。《明史》卷一三七记明洪武中祭酒宋讷卒,“帝悼惜,自为文祭之。又遣官祭于家,为治葬地,文臣四品给祭葬者,自讷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