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左相

左相

官名。相传商汤、周成王皆置左、右相。春秋齐景公置为次相,辅佐国政。《史记·齐世家》:“景公立,以崔杼为右相,庆封为左相。”周赧王六年(前309),秦置丞相,以樗里疾为右相,甘茂为左相。十六国西秦乞伏国仁建义元年 (385) 亦置,为首相。唐高宗龙朔二年 (662) 至咸亨元年 (670) 改门下省为东台,侍中为左相。武则天光宅元年 (684)至中宗神龙元年 (705) 改尚书省为文昌台,左仆射为文昌左相。玄宗天宝元年 (742) 至肃宗至德二载(757),复改侍中为左相。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简称左、右相。明洪武三年 (1370) 于诸王府各设一人,正二品,多由勋臣充任,与右相共掌王府之政令,辅相规讽以匡王失,率府僚各供其事,而总其庶务。


官名。春秋战国时薛、齐、秦等置。《左传·定公元年》:“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此左相为百官长,为国中央级的执政官。《史记·齐太公世家》:“崔杼立庄公异母弟杵臼,是为景公……景公立,以崔杼为右相,庆封为左相。”此左相也是百官长,执国家大政。秦国甘茂曾任左相。《新唐书·玄宗纪》天宝元年:“改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此左相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专判省事。南宋孝宗年间,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简称左右相。明洪武三年,于各王府置左右相,共掌王府政令。见《新唐书·百官二·门下省》、《宋史·职官一·宰相》。

猜你喜欢

  • 左匡政

    官名。即尚书省左仆射,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左仆射。官名。唐代中书省改名为中台时,左右仆射改称左右匡政。参见“中台”。

  • 前锋正都督

    官名。北齐置。为左、右卫府直卫属官,负责舆驾出入的侍卫。从七品。

  • 神木厂

    官署名。明朝工部营缮司所属五大厂之一。永乐(1403—1424)中置。掌存贮北京建造宫殿所剩木料。

  • 经略司

    官署名。西夏置,西夏语音“京六罗”,为沿边重要地区设置的军事机构分东、西经略司,各设经略使以掌其职。金朝末年置为军事机构,设经略使、副使,统领军兵经略边地。贞祐二年 (1214) 二月宣宗罢按察司,四

  • 金龟

    金印龟纽的省称。此言金印的纽为龟形。这种金质龟形纽的印,为汉朝丞相、大将军、太子及列侯所佩带的印。唐朝为三品以上的官员所佩带,以防召令有诈。见《汉旧仪》、《文献通考·王礼·百官佩鱼》。

  • 侯国相

    官名。每侯国置相一人,其俸各如本县,掌治民,如令、长,不臣。但纳租于侯,以户数为限。侯的家臣,有家丞、庶子各一人,掌侍侯,理家事。见《后汉书·百官志》。官名。汉武帝时始置,为侯国的行政首长。《后汉书·

  • 养育兵

    清兵入关后,经制的八旗军名额已有定制,但人口不断增长。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决定从满、蒙、汉各旗的余丁中挑选四千五百人,经过训练,称为养育兵,乾隆时已增至二万余人。

  • 钱币司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设置,属财政部。依照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二月二十一日修正公布的《财政部组织法》规定,其职掌为:一、整理币制及调查化验新旧货币;二、金属货币及生金银出入;三、监督银行及造币厂;

  • 亚畯

    官名。殷朝置。《库方二氏所收藏甲骨卜辞》第一○二八片: “甲辰卜”,“贞,亚畯保王,亡不若。一月。”

  • 行事都丞

    官名。战国置。掌宫中执事的低级宦官。《韩非子·难一》: “当世之行事都丞之下征令者”。陈奇猷注: “旧注: ‘都丞,宦官之卑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