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征北将军

征北将军

官名。东汉献帝兴平(194—195)中置,任李乐为此职。曹操执政后,列为四征将军之一,多为持节都督,出镇方面,地位显要,秩二千石。魏文帝黄初(220—226)中,位次三公,二品。两晋沿置,列为三品,若为持节都督则进为二品。十六国汉、后燕、大夏亦置。南朝沿置,宋三品,为持节都督则进为二品。梁武帝天监七年(508) 定为武职二十四班中的二十三班,普通六年(525) 改为武职三十四班中的三十三班。陈拟二品,比秩中二千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定为从一品中,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改为二品。北齐成为褒赏军功勋臣的闲职,二品。北周八命。隋初列为散号将军,无职事,降为正六品。炀帝大业三年(607) 罢。


杂号将军名,东汉献帝置,掌征伐或镇守。《三国志·魏书·董卓传》:“以(韩)暹为征东、(胡)才为征西、(李)乐征北将军。”三国魏蜀吴皆置。《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咸熙元年)三月丁丑,以司空王祥为太尉,征北将军何曾为司徒。”《三国志·蜀书·刘封传》:“先主加(申)耽征北将军,领上庸太守员乡侯如故。”《三国志·吴书·陆抗传》:“(太平二年)拜抗为柴桑督……迁征北将军。”其后,晋、十六国汉,后燕、大夏、南北朝皆置。北齐为奖赏军功勋臣的闲职,隋朝为散号将军,无职事。

猜你喜欢

  • 外务部会办大臣兼尚书

    官名。清末外务部之长官。光绪二十七年(1901)设。从一品。佐外务部总理亲王主持交涉事务。宣统三年(1911)省会办兼职,改尚书为外务部大臣。

  • 题授

    任官制度。清朝官缺补授方法之一。指官缺不入月选,经题补而授官之例。外官道府以下有题补之缺,缺出由本省督抚以应调、应升之员拣选题奏,由吏部引见奉旨补授。

  • 法一旦大

    即“法依旦达”。

  • 矇(蒙)

    官名。周朝置。乐官。掌讽诵诗歌劝导君主。《史记·周本纪》: “师箴,瞍赋、矇诵。”《国语·楚语上》: “史不失书,矇不失诵,以训御之。”

  • 南枢密院副承旨

    官名。辽朝置。南面官,南枢密院官员,在都承旨下。

  • 保拂

    官名。新莽太子四师之一。始建国三年(后11)置,秩大夫,以京兆尹王嘉任之。官名,王莽置,为太子四师之一。四师为师疑、傅丞、阿辅、保拂。王嘉为首任保拂。见《汉书·王莽传》。拂,同弼。

  • 伶官

    官名。又称“伶”或“伶人”。周朝置。掌音乐。《诗经·邶风·简兮·序》: “卫之贤者仕于伶官。”郑玄笺: “伶官,乐官也。伶氏世掌乐官而善焉,故后世多号乐官为伶官。”乐官。《诗经·邶凤·简兮序》:“卫之

  • 承德郎

    散官名号。金始置为文散官,以授正七品上文官。元朝沿置,改文官正六品,敕授。明朝为文官正六品,升授。清朝为正六品封赠。官名。金朝文阶官制,正七品上称承德郎;元朝升为正六品;明朝为正六品之阶。见《金史·百

  • 巴牙喇壮达

    满语官名。武职。汉译为“护军校”。

  • 相加

    官名。高句丽国置。《后汉书·东夷传》:“其置官,有相加、对卢、沛者、右邹大加、主簿、优台、使者、帛衣先人。”官名,东汉时高句骊置,为佐国君执政之官,类似汉朝的丞相。《后汉书·东夷传·高句骊》:“其置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