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招讨司

招讨司

官署名。北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以郑戬为四路都招讨,置府于泾州,招讨使始专置官署。金朝始于西北路、西南路、东北路三处各置招讨司,每司设使一人,正三品,副招讨使二人,从四品,掌招怀降附、征讨叛离。其属有判官一人,从六品;勘事官一人,从七品; 知事一人,正八品; 知法二人,从八品。元朝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置数司,为正三品官衙,每司设达鲁花赤一人,招讨使一人,经历一人。明朝沿置于西南地区,为土官衙门。每司设招讨使一人,从五品; 副招讨一人,正六品。


官署名,掌招降讨逆。辽代北面边防官中西南路等置招讨司,其官有招讨使等。见《辽史·百官志二·北面边防官》。金代在西北路、西南路、东北路置招讨司,掌招怀降附,征讨携离。其官有招讨使一员,正三品;副招讨使二员,从四品;判官一员,从六品。见《金史·百官三·招讨司》。元代在土番(吐蕃)、剌马刚等处置招讨司,秩正三品,达鲁花赤一员、招讨使一员、经历一员。见《元史·百官七·招讨司》。明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招讨司,其官有招讨使一人,从五品;副招讨使一人,正六品;其属有吏目一人,从九品。见《明史·职官五·土官·招讨司》。

猜你喜欢

  • 园吏

    1、掌园的官。唐代杜甫《杜工部诗史补遗六·园官送菜》:“园吏未足怪,世事因堪论。”2、漆园吏的简称。庄子(庄周)曾做蒙园吏(《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后人简称园吏,并以之代庄子。

  • 左迁

    官员贬职、降职之称呼。古以右为尊,左为卑,故云。《汉书·周昌传》: “吾极知其左迁。”颜师古注: “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位为左迁。”《晋书·杜预传》: “其优多劣少者叙用之,劣多优少者左迁之。”降

  • 二五百主

    武官名。战国秦置。辖两个五百主,兵千人。《商君书·境内》: “二五百主,将之主,短兵百。”

  • 内舍

    宋朝学校名。仁宗庆历四年 (1044) ,太学内舍招生二百人,支给食钱。神宗熙宁四年 (1071),太学行三舍法,为三舍第二等,名额如旧。元丰二年(1079),增为三百人。哲宗元符二年 (1099)

  • 仪同

    官名。①仪同三司的省称。南北朝使用广泛,授予人数甚多。②北周为仪同大将军、仪同将军省称,位开府大将军下。1、“仪同三司”的简称,即仪制待遇同三司,三司即三公。详“仪同三司”条。2、“仪同大将军”的省称

  • 议曹

    官署名。亦称谋曹,主参议。汉朝郡县州府置。三国魏公府列曹亦置。晋朝州郡沿置。南朝宋、齐、梁、陈州皆置,以从事史(从事) 主之,郡亦或置,以掾主之。又,南朝宋、梁尚书亦置。官署名,也称谋曹,汉置,掌参议

  • 知顿使

    官名。唐置,掌皇帝出巡时布置安排中途食宿之所,由大臣担任,为临时性的。也称置顿使。见《历代职官简释·知顿使》。

  • 常秩

    常设之官职。又指官职禄位。《左传·文公六年》: “委之常秩。”

  • 县啬夫

    官名。战国秦置。又称大啬夫,即县令、长。《睡虎地秦墓竹简·仓律》: “县啬夫若丞及仓、乡相杂以印之。”《鹖冠子·王铁》:“五乡为县,县有啬夫治焉。”官名。秦置,为县的行政长官,即县令、长之职。见“啬夫

  • 绩工下士

    官名。西魏、 北周冬官府司色下大夫绩工中士佐官,正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