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王国御史大夫

王国御史大夫

汉初诸王国皆置御史大夫一人,位上卿,俸二千石。掌副丞相,属官有丞,掌图书秘籍及下官奏事,密举非法。景帝中五年省御史大夫等官。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


官名。汉初王国除丞相外,亦有御史大夫,为王国自置,其地位仅次于丞相,在群卿众官之上。其职掌为督察诸侯之子为吏者,王国其他官吏当亦在其督察之列。与汉朝廷的御史大夫职掌略同。《史记·仓公列传》记汉初齐国有侍御史,当是御史大夫的属官。帝景中元三年公(元前年147)为抑省诸侯之权,罢王国御史大夫,此后不复置。

猜你喜欢

  • 渔牧司

    官署名。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北洋政府设置,属农商部。其职掌为:一、水产的监理、保护;二、渔业的监理和保护;三、公海渔业的奖励;四、渔业团体;五、牧畜改良;六、种畜检查和兽疫;七、其他。北京军政府

  • 狄鞮

    翻译官,专指翻译西方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官员。《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堤,北方曰译。”疏曰:“其通西方语官谓之狄辊者,辊,知也,谓通传

  • 督促所

    官署名。清朝中央各部、院、寺下属机构。负责督促本部、院、寺所属司、署应办事务,并限期完成,分别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管理。

  • 察访使

    官名。北宋神宗推行新法时置,掌检查各地执行青苗、募役、农田水利法情况并加以督促。官名。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派官员至淮南两浙检查推行青苗、募役农田水利法实行情况,并加督察,称为察访使。其后此种察

  • 立法院财政委员会

    国民党政府立法院所设各委员会之一。设委员长一人,委员若干人,掌审议财政方面的法律案 。

  • 道官

    ①管理道教事务官员统称。隋朝有道观监、丞,炀帝大业三年 (607)以后改为玄坛监、丞,隶鸿胪寺。唐朝置诸寺观监; 每寺观有监一人。玄宗开元(713—741)中置崇玄学,德宗贞元四年 (788)置左、右

  • 常平署丞

    官名。即常平丞。

  • 工曹清吏司郎中

    官名。明永乐元年 (1403) 置。见“工曹清吏司”。

  • 御正中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之。天官府御正司长官,正五命。周明帝武成元年(559)于其上置上大夫,遂降为副职。周武帝建德二年(573)省,以下大夫主司务,静帝大象元年(579)复置,仍在上大

  • 卫千总

    官名。清朝绿营军官。正六品。隶于漕运总督所辖各卫。掌督率运员,领运漕粮。参见“千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