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通事

通事

① 指朝觐聘问之事。《周礼·秋官 ·掌交》:“掌邦国之通事而结其交好。”②中书通事郎、中书通事舍人、通事令史、通事舍人等官的简称。详见各条。③北魏吏名。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444)为侍中、中书监、司徒等诸辅政大臣置。孝文帝时代郡及中央诸局亦置,代郡道事七品上,诸局通事八品上。④ 翻译官吏。五代时契丹置,以熟习汉俗、精通汉语之人为之。金、元诸官署多置,掌诸民族及外国语言之通译。金制经三考者秩从七品。元亦称“怯里马赤”。明初置于通政使司,后改隶太常寺(翰林院)四夷馆,鸿胪寺设外夷通事。清初分隶礼部会同馆、翰林院四译馆,称朝鲜通事官。顺治十四年(1657)置员外郎品级通事一员,掌会同馆印,寻省,乾隆十三年(1748),二馆并为会同四译馆,隶礼部,定置通事八员,正六品、正七品各二员,正八品四员。鸦片战争前后,担任中国官商与外国商人之间联系的译员并为外商代理某些临时性业务者,亦称通事,地位仅次于行商,由海关监督委派,领有专门牌照,代表政府向外商宣示法令,稽查外商违制行为,为外商代办若干业务。


官名。魏明帝时有通事刘泰。西晋有通事、舍人各一人,东晋时合二职为一,掌呈奏案章。见《晋书·职官志·中书舍人》、《通典·职官三·中书令·通事舍人》。五代时契丹也置通事,以熟悉华俗、通晓汉语的人担任。明代嘉靖以前有大通事、小通事。见周密《癸辛杂识·后集·译者》、俞汝楫《礼部志稿·夷馆通事》。

猜你喜欢

  • 佐史

    辅佐官员统称。汉朝主要指地方官府属吏。如书佐、假佐之类。郡县属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月俸八斛。南朝齐为公府僚属泛称,指从事中郎、仓曹掾、户曹属等等。隋朝则为州、郡、县低级官员泛称。官名,汉置,为

  • 银台司

    见“通进银台司”。官署名。宋置,掌受天下奏状案牍,抄录其目进御,发付勾检,纠其违失而督其淹缓。因该司设在银台门内,故名银台司。见《宋史·职官一·旧制通进银台司》。

  • 宦成

    做大官,居高位,原意为宦途成就。汉朝刘向《说苑·敬慎》:“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

  • 中宫伞子

    官名。金置,属卫尉司。员额四人,为皇后常侍官的一种。

  • 车府部丞

    官名。北齐置,车府部长官。由宦者担任。官名。北齐置,属中宫仆署,见“中宫仆署令丞”。

  • 户部十四清吏司

    官署名。清初户部沿明十三司之制,增设江南一司,共分十四个清吏司,每司都设郎中、员外郎与主事,一般是七、八人,最多到十二人,另外有笔帖式一百二十一人,经承六十八人,分别在各司办事。各司分别掌核各该省钱粮

  • 都部从事

    十六国后赵置,掌监察诸州。《晋书·石勒载记下》:“置署都部从事各一部一州,秩二千石,职准丞相司直。”

  • 税课分司

    官署名。明朝设于京师的税务部门。凡二: 崇文门、德胜门。掌商业税的征课。各设副使一人进行管理。

  • 海军部总务司

    海军部内部机构。国民党政府设置,以司长为主官,下设文书、交际、管理、统计四科,分理本司事务。

  • 盐课司

    官署名。明清管理盐场、盐井之机构。掌理产盐事务。明朝于都转运盐使司所属之盐场置。设大使一人为主官,下设副使等官。凡一百五十九处:两淮三十处、两浙三十五处、河间长芦二十四处、山东十九处、福建七处、广东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