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侍大夫
官名。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改内客省使置,为武臣或内侍阶官,正五品。
武阶官名。宋政和中改内客省使为通侍大夫,秩正五品。
官名。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改内客省使置,为武臣或内侍阶官,正五品。
武阶官名。宋政和中改内客省使为通侍大夫,秩正五品。
官名。北齐置,为州、郡、县属官,与光迎功曹同掌迎接新任长官诸事,位在同级主簿上。南朝陈诸州亦置,任此职者能优先入仕。
官名。北齐置。为左、右卫府直卫属官,佐翊卫正都督负责舆驾出入的侍卫。七品。
①周朝王畿以外九等地区。《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
官名。汉魏少府有中藏府令丞至晋分而为三,即中黄藏、左藏、右藏,各置令及丞。东晋与南北朝无中黄藏令丞,隋改中黄藏为黄藏,置黄藏署令丞,属太府寺,为国库之一,职掌则无考。
即“太子三校”。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置,为春官府典命中大夫属官。北周沿置。后改典命为大司礼,遂隶大司礼,武帝保定四年(564),改大司礼为礼部,又为礼部下大夫属官。正一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参见“
即“捕役”。
即“总明学士”。《梁书·儒林·何佟之传》: “起家扬州从事,仍为总明馆学士。”参见“总明观”。
官名。北宋初,属东班诸司使,多不领本职,仅为武臣迁转之阶。真宗咸平元年(998)定为同七品,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改从七品。徽宗政和二年(1112)重定武臣阶官,废。
官名。即大理少卿,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中宗神龙元年(705)复名大理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