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閤门使

閤门使

使职名。唐朝中期始置,掌供朝会、赞引百官,以宦官充任。宋朝分置东上、西上閤门使,为武臣阶官,清要之选,多用以处外戚勋贵,属横班,各三员,视四品。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始实掌閤门司事,置六员,正六品。徽宗政和二年(1112)改为左、右武大夫。辽朝东、西上閤门司分置。金章宗明昌五年 (1194) 宣徽院閤门分置东、西上閤门使,掌签判閤门事及赞导殿庭礼仪,各二员,初为正五品,后改从五品。明洪武 (1368—1398) 初置四员,后革。参见“閤门”。


官名。《唐会要》卷七十九所引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四月敕中有閤门使之名。唐制,正殿朝会,百官从东西上閤门进入殿廷,以宦官为閤门使掌閤门出入之事。五代至宋辽金均沿唐制设东西上閤门使。参见“閤门司”。

猜你喜欢

  • 入阁

    明清称以殿、阁大学士身分进入内阁办事而为宰辅者。明朝永乐(1403—1424)初年创设内阁,当时入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署,不得专制诸司。洪熙( 1425 ) 时始以殿、阁大学士入值内阁,阁职

  • 身言书判

    官场用语。唐、宋考察选人的标准。即身材相貌、言词谈吐、书写文字、撰写判词。唐制,身须体貌丰伟,言须言辞辩正,书须楷法遒美,判须文理优长。先集而试之,观其书、判,吏部侍郎出题,试判两道,定等第以收其俊乂

  • 皂隶

    春秋时晋国的小吏。《国语·晋语四》:“皂隶食职。”

  • 西南面招讨司

    官署名。辽朝北面官,亦称“西南面都招讨司”、“西南路招讨司”、“西南路招讨府”。治丰州(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掌镇抚西京道西部。统领丰、云内、宁边、东胜、金肃等州、河清军及涅刺、乌古涅刺、涅刺越兀、梅

  • ① 选官方式之一。相传起源于上古禅让之时。《尚书·舜典》:“虞舜侧微,尧闻之聪明,将使嗣位,历试诸难。”孔颖达疏: 试,“试以治民之难事”。后世用为选官之法。《诗经·小雅·大东》:“私人之子,百僚是试

  • 宣纳上士、中士

    官名。见“宣纳下大夫”。

  • 大内相

    官名。渤海国官,置一人,总政省堂事,居左、右相上。

  • 虎视将军

    官名。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 (525)置,为武职三十四班中的十二班。陈沿置,拟七品,比秩六百石。唐朝人所修史书,因避讳改称武视将军。

  • 马步军都军头

    见“都军头”。

  • 杂端

    官名。唐朝侍御史年资深者一人判台 (御史台) 事,知公廨杂事,谓之杂端,权任甚重。后作为侍御史别称。官名,唐代御史的别称。唐代御史台有御史六人,职令长的主台内事务,称台端,其余称端公,掌管杂事的称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