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知识>壮族

壮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布僮、布侬、布僚、布土、布偏、布越、布雅伊、布傣等。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秦汉以来被包括于西瓯、骆越、乌浒、俚、僚、俍、土等泛称中。南宋始称“撞”(僮),明清与俍、土、侬、沙并称。以后,“”渐成为统一的族称。196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建议,改“”为“壮”。人口15555820人(1990年)。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通用汉文。南宋时已出现一种用汉字构成的“土俗字”,未普遍通行。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主要从事农业,地区间社会发展不平衡。唐时西部地区多为岭南道邕、桂两管所辖羁縻州县,宋元建立土官制度,明清逐步实行改土归流,直至民国初年,土官制度全面崩溃。近代以来,生产水平始与东部渐相接近。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现皆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有花山崖壁画、铜鼓、干栏建筑等古代文化。著名手工艺品有壮锦。民间文学丰富多采,有传统的歌舞和壮戏。富于革命传统,唐宋以来历次掀起反抗中央王朝的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明代抵御东南沿海倭寇,清末太平天国革命、中法战争,近代历次革命运动与解放战争,均有壮族参加并作出贡献。建国后实现了社会改革,各项事业都获得发展。

猜你喜欢

  • 乏徭

    罪名。指应征服役而中途逃亡的违法行为。《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规定,如应征服役者“已阅及敦(屯)车食若行到繇(徭)所,乃亡,皆为‘乏徭’”。

  • 武显大夫

    官名。北宋政和二年(1112)重定武臣官号,改左藏库使、东西作坊使置,为正七品武阶官,属大使臣。清乾隆二十年(1755)改骠骑将军置,为武职中属绿营者正二品之封赠。三十二年,属八旗者正二品亦封此。五十

  • 屯骑校尉

    官名。汉武帝初置,为北军八校尉之一。秩二千石,有丞、司马。掌骑士,戍卫京师,兼任征伐。东汉初改为骁骑,建武十五年(39)复旧。比二千石。掌宿卫兵。有司马一人,千石。属北军中候,为五校(五营)之一。东汉

  • 后元

    后(後)西汉武帝年号(前88—前87)。凡二年。

  • 四辅经

    道教经典。为《道藏》七部中《太玄经》、《太平经》、《太清经》、《正一经》等四部经书之合称。“四辅”之名系北宋王钦若据南朝齐孟法师所编《玉纬七部目录》所立,其中太玄辅洞真,太平辅洞玄,太清辅洞神,正一通

  • 费?

    ?—1428明凤阳定远(今属安徽)人。从成祖起兵,累进后军都督佥事。永乐十二年(1414)任总兵官,镇守甘肃。请以临洮、巩昌(今甘肃陇西)二府税粮付近边军丁转运,又请以凉州闲田给军屯垦。洪熙元年(14

  • 首垣

    一作长垣。战国魏邑。在今河南长垣县东北。《史记·赵世家》:肃侯七年(前343),“公子刻攻魏首垣”,即此。首相 官场用语。宋代宰相常置数员,其先除者称首相或上相。

  • 城门领

    官名。清代步军统领所属八旗武职官员。康熙十三年(1674)置,初名城门尉,掌司京城门禁,稽察出入。内九门每门二人(满缺),外七门每门一人(汉军缺),正四品。乾隆十九年(1754),更名城门领,定为从四

  • 金楷理

    美国浸礼会传教士。清同治五年(1866)来华。先到宁波,后在杭州设立新布道所。九年辞教会职,在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西书。数年后为驻上海兵备道通事,仍兼办翻译。光绪十一年(1885)至十三年,作为随员陪同

  • 官帖

    清光绪年间吉林使用的一种纸币。